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创新要有科学的态度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实践中还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容置疑。科学认识和客观、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及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如果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的“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基本原理,就不会有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法理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国家逐步走向繁荣昌盛和文明富强。如果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失误的话,那也是在左倾冒进思想的干扰下,不能冷静客观地面对经济形式,还因为马克思信徒们囿于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或理解和执行有误所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虽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无时无刻不在面临发展和创新的种种挑战,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力也无时不在。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重大的、具有全局和关键性的问题,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妥善解决的。如,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理论、按劳分配等理论指导下,我国才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方案,才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没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实践,就不可能产生今天的“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战略构想。
重新定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地位。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的部分学者,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的倾向,提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导地位的呼吁。最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似乎有一个新的定位,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这是现实的国情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的。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⑥这一论述,充分说明未来改革的任务艰巨,也隐喻越来越复杂的内外环境和不确定的经济情况。对于一门实践的理论来说,如其努力争取其主导地位,不如脚踏实地解决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惟我独尊的地位,在实践中最容易陷入高处不胜寒和僵化、束之高阁的境地。天下没有“第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也不例外。
继续拓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立的150多年间,世界从来就没有静止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产物,它始终站在实践的第一线指导社会变革。在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走向僵化、解构之时,有学者认为是受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冲击所致。其实不尽然,因为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经济理论能够像当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样,完全改变一个国家的制度选择。虽然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逐步改变两种制度水火不相容的状况,但仍然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影响。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之时,中国之所以还能够高举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旗帜,是因为其充分借鉴了各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发展水平;在苏联解体、思想多元化交峰最为激烈的关键期,执政党果断、稳妥处理好了“姓资”和“姓社”关系,把“发展是硬道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相互借鉴中发展和日益成熟。实践表明,我国构建的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成功借鉴、吸收发达国家优秀理论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共同分析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典范。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一种指导治理国家和发展经济的理论基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切忌固步自封。
克服妄自尊大和崇洋媚外的心态。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始终都要面临如何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理论来治理国家和发展经济,其发展过程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个高低起伏的过程。在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兴盛期,我国对西方经济学采取一概排斥和盲目批判的态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者们都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使得部分人形成了妄自尊大的心态,这也为日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陷入信任危机埋下祸根。即使在经济学界自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的年代里,妄自尊大心态的影响仍然存在。如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我们的一些学者在还没有彻底了解清楚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及危机后经济发展趋势,就生搬硬套马克思的“灭亡论”分析产生危机的原因,得出某些耸人听闻的结论,成为重弹“退回计划经济老路”的琴和瑟。其实,这正是一种对创新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不自信的表现形式。
与妄自尊大相反,我国经济学界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有崇洋媚外的心态。如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抓住传统马克思经济学与现实情况脱节的某些缺陷,不及其余全盘否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实践中的难题也越来越多,有些“饱读”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不愿深入实践前沿调研,躺在书斋中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教条来解释经济现象,结果沦为另一种形式的教条主义。⑦当然,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理论借鉴,就一定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和实践的合理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它们,但在为我所用的过程中不能盲从和脱离现实的国情。妄自尊大和崇洋媚外,只能将中国的经济学推上歧途。
坚持开放、包容的科学精神。学科的开放性,主要指某学科建设能够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不断丰富、完善自我;包容,则是指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与马克思经济学不太一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开放的、不断发展创新的经济学,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在与各种各样经济学流派和思潮对话碰撞中,形成了“借鉴—吸收—创新—完善”的循环反复的发展规律。世界上少有经济学理论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环境的变化,不断吸收新元素、迸发新活力;总是留给人们相当多的理论空间,去思考、去拓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入、更深刻的揭示。因此,开放、包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优秀的品质。今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之路,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以及深化改革的任务联系在一起的,用世界的、发展的眼光吸收人类社会的经济学成果,可以推进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迈上一个更高台阶。
(作者为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7页。
③郝一光,易洁,黄婉意:“当前政治经济学若干热点问题的理论综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④⑤简新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与创新”,《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3期。
⑥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12日。
⑦张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指导地位”,《红旗文稿》,2013年第18期。
责编/张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