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交锋 > 正文

大学文化育人工作的实践特征及本质(2)

文化育人活动的方式方法

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育人作用,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科学有效的育人方法是关键。首先,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选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新方法。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传播和文化育人的基本阵地和主要手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充分有效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从思想上“化”人,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育人的重中之重。另外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引导者和示范者的引领作用,保证每位教师、每门课程都承担育人职责,都具有育人功能,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同时,课堂教学要善于更新和采用新方法,新手段,利用好多媒体、影视音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活跃教学气氛,善于开展“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学教课,让学生谈看法,使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要善于开拓大学文化“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创新实践育人载体。“第二课堂”就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文化活动,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思想学术节、科技文化节、体育运动会、兴趣小组等,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有效补充,丰富和繁荣课外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开阔眼界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开辟实践育人的新载体和平台,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将理论教学与就业见习、实训实践、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等充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成长和提升。

再次,要发挥榜样示范育人效应,通过名人讲坛、学生先进个人、师德师风先进典型、优秀校友等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影响和带动人,激励和鼓舞青年大学生争当先进,奋发有为。

最后,积极营造网络“微文化”氛围,开辟文化育人新高地。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手机、网络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层出不穷,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的主要渠道和沟通方式。因此,在高校文化育人实践中,要善于占领青年群居的阵营,通过创建各种网络平台如红色网站、QQ群、校友录、微信、微博等,将青年学生团结在微文化的包围中,以青年人习惯和喜欢的方式、话语教育引导他们,进而提升育人效果。

文化育人活动的体制机制

传统体制下的大学文化教育较多地表现为育人活动和机制的简单化、功利化,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大学精神虚无化和大学文化趋同化、世俗化。③现代大学制度下,人们对文化育人活动有着更高的标准和期待,因此有必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育人体系和机制。

宏观上,高校应注重加强凝练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培育大学的浩然正气,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凝练和弘扬大学精神为重点、以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为根本、以文化活动和实践育人为主要平台和载体、以创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依托的大学文化育人新体系。

中观层面上,要创建以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社区)“四位一体”的联动育人新模式,在学校核心文化的影响和带动下,积极创建学院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发挥这些新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板块在文化育人环节关键点上的作用,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育人实践模式。

微观上,构建大学文化“濡化”与“内化”相结合的双重育人机制,“濡化”是对大学文化自身而言的,就是让大学文化填满大学人生活和学习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使其无处不在,借用涂又光教授的“泡菜”理论,让优越的大学文化像空气和水流一样时刻环绕大学校园内外,包围和渗透大学人生活的时时处处;“内化”就是在濡化的基础上,积极动员和要求大学人吸收、消化大学文化,并使之内化、主体化为大学人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濡化”—“内化”的双重互动机制,是大学文化自外向内深入,不断渗透和侵蚀,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育人效果,达到较为理想的育人目的。

此外,文化育人要关注学生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建立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诉求紧密相关的奖励激励体制。如通过评优评先和党员发展、干部选拔等制定以坚定信仰信念为主的思想教育引导激励机制,以综合奖学金评定为主要方式的知识学习激励机制,以单项奖学金、学术学科竞赛奖金为主要评定方式的鼓励创新创业机制,以劳动模范、志愿服务模范、自强之星、励志先进个人等荣誉评选为主要方式的综合素质考量体制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一定层面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激励。在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深切突出人文关怀,是增强大学人文魅力的重要内容和方面。

(作者为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

【注释】

①王冀生:《大学文化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张利:“胡锦涛同志青年教育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3期。

③王让新:“理论自觉、文化自觉、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1期。

责编/韩露(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本质   特征   实践   文化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