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交锋 > 正文

马克思主义跨越式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嬗变(2)

马克思主义跨越式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同的历史时期,跨越式发展理论的具体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江泽民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理论,以及胡锦涛关于科学发展观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相关论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跨越式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轨迹。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成为社会形态的跨越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国社会形态跨越式发展理论。毛泽东提出,要根据中国所处的世界历史环境和中国社会的性质来决定中国革命究竟要采用何种方式来进行。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当时的革命阶段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中国的社会必须经过这个革命,才能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既具有双重的属性,双重的任务,又有双重的使命,它既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又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既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又“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既要“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又要“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跨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并没有走渐进式发展的道路。

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认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③因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是具有自己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同于俄国的先占领城市,后进攻农村的道路。综合可见,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思想,同样认为跨越式发展是关于社会形态的跨越,但是他明确指出了实现社会形态跨越的关键在于要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道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理论的一般要求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相结合。

邓小平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制度完善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统一。1987年,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在同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上作为重要内容被写入报告。实现“三步走”战略构想,关键就在于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提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

正是因为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提出,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和发展。邓小平指出,当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以后,由于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所以,我国仍然没有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跨越,而是仍在跨越当中。这个时候,我们要在继续对社会主义制度加以完善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以推动生产力更好的发展。邓小平强调: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人认为的搞市场经济就等于资本主义的观点,他则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④由此,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并不是对社会经济体制性质进行区别的标准,社会主义无法跨越市场经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进程中,邓小平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就意味着经济发展速度要快。同时,经济发展是一个上台阶式的发展过程,他认为要想经济发展得快,不可能是稳稳当当的,总是需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这样一来,几年就可以实现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同时,在跳跃的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就可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经济发展上台阶的过程,则是经济超速增长的过程,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特有的现象。由此可见,通过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并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加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以及实现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这些思想中都内含着丰富的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和观点,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跨越式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江泽民的跨越式发展思想—实现社会形态跨越与生产力跨越的统一。江泽民的跨越式发展思想是在为了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观点,并科学地规定了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关于社会形态的跨越与生产力的跨越相统一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跨越式发展理论。

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伟大战略构想,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该建议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之后,江泽民又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⑤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对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作出了具体而又科学的规定,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⑥。这一科学的规定通过对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特征、路径选择和实现机制的阐述,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选择。

江泽民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我国传统工业化所走的是以牺牲人类长远利益、以对自然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损害为代价的发展道路。虽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因此付出了超出常规的代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走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的道路,通过信息技术把智能的因素引入生产力系统,通过互联网等传输系统,将不同地域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以信息和知识为中心的智能化的新型生产力系统。这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促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清洁型产业,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采用“边污染、边治理”的方式,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最终走上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胡锦涛关于以科学发展观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胡锦涛关于以科学发展观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主要是针对西藏、新疆等地的具体发展而提出的。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分别召开了西藏和新疆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在两次会议上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其中均提到要以科学发展观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在1月22日召开的西藏第五次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明确指出要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给跨越式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提出了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具体思路。他在讲话中说到:“西藏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物质基础,同时必须把中央关于加快西藏发展的决策部署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使跨越式发展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⑦

2009年8月,在新疆干部大会上,胡锦涛第一次明确提出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他讲到:“新疆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来解决。要始终把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新疆问题的根本途径,始终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新疆工作决不仅仅是新疆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的事情。中央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采取重大措施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⑧2010年5月,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又明确提出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必须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新疆问题的根本途径,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他指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要坚持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新疆实际结合起来,以切实增强新疆自我发展能力为立足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新疆科学发展。

结语

当前,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与中部、西部地区之间、各地区内部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要想实现2020年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然要求部分地区和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实践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就需要厘清跨越式发展理论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是从国家文明形态演进的范畴来进行规定的。在分析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中国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思想,所揭示的是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邓小平没有像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那样较为直接地提出跨越式发展的理念,但其“三步走”战略思想的提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仍然包含着丰富的跨越式发展思想,解决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如何继续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跨越问题;江泽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并对我国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道路做出了科学的规定;胡锦涛则针对西藏和新疆具体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推进跨越式发展。新的时代赋予了跨越式发展新的内涵。对于落后地区或区域而言,为了缩小与发达地区或区域的差距,可以直接借鉴和吸收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通过不平衡推进和超常规增长,跨过传统工业化的某些阶段,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性跃升,同时也要兼顾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疆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民族关系的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CMZ006)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2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⑤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45页。

⑦胡锦涛:“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讲话”,2010年1月22日。

⑧胡锦涛:“新疆干部大会讲话”,2009年8月26日。

责编/许国荣(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理论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