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理性: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当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也遭到了学者的质疑。实际上,现代社会的风险未使人们产生如贝克所形容的巨大焦虑感。他并没看到社会冲突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是因为有两种冲突力量推动着。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冲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社会就进步。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就会打破这种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向更高形态的历史阶段前进。二是两种相互对立的阶级力量间的冲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力量战胜代表落后生产力的阶级力量,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而现代社会发展并未超越这两种冲突,阶级依然存在,“阶级仍然一直是社会现实的关键的结构特征之一,它不可能消失”⑥。
但贝克目睹了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性发展困境进行的反思现代性为我们洞察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冲突问题提供独特的研究理路。中国的社会转型伴随着风险的全球化同步转型,中国又处于“压缩的现代化”时期,这也意味着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社会冲突的化解也更为艰难。贝克对于风险社会下的社会冲突的分析也将为我国认识和处理现阶段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冲突和问题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重视风险冲突的政治影响力。发达的现代性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风险的威胁和破坏力量迫使公众发起抵制运动和社会运动,爆发社会冲突,对政府决策形成巨大的压力,产生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中国正经历第一现代性和第二现代性的共时存在,这也使得我国的社会冲突和应对更加复杂。但很多地方政府并未充分重视风险的冲突,应对被动而仓促。从近年来全国多个地方出现的反PX项目事件,2013年广东省江门市鹤山核燃料项目下马事件中可见一斑。地方政府主观上非常迫切地希望通过上马这些大型项目来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对这些项目的安全性和技术性也做了充分估计,但是却低估了民众对这些项目安全的敏感性和焦虑,因而在应对上就显得非常地被动。民众发起的抵制运动迫使地方政府取消这些项目。因此,中国政府应重视风险冲突的政治影响力,做好充足的准备措施,完善地应对和化解冲突。
反思科学技术发展的副作用。贝克将对科学技术的副作用的反思视为对现代性本质的反思,认为工业社会和风险社会的差别就在于对于发达的工业现代性之危险的反思的差距。而实际上从20世纪以来,西方许多学者已经对科技进步的价值产生怀疑,反思科学技术发展的副作用,形成批判科学技术思潮,其中以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如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也使人们对科学技术产生极度的依赖,而对它的副作用缺少反思性、批判性,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因此,我们要反思和警惕科学技术发展的副作用,不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所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
培养公众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贝克认为现代发达性所产生的风险已经全球化了,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疯牛病”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风险,城市内部社会发展失衡,城乡间的差距拉大等。面对社会风险,我国公众表现得焦虑、恐慌和非理性。因此,政府和个人应具备风险意识和理性应对风险的能力。“现代社会本身是一个具有着强大的反思能力的社会,……要求我们在反思中不断修正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要求政府及个人必须具有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⑦正如贝克所说,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医疗、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措施,增强政府和个人风险意识,化解对风险的焦虑,理性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即培育公众预期风险、承担风险和处置风险的能力。
(作者为五邑大学思政部党总支书记、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侨乡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WYM_0084)
【注释】
①贝克,邓正来,沈国麟:“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第221页。
②④[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页,第134页。
③⑤[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94页,第223页。
⑥[英]派特·斯崔德姆:“风险社会中的认同和冲突”,丁开杰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第79页。
⑦刘秦民:“反思与超越—贝克风险社会思想探究”,《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225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