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格尔国家哲学的扬弃
由上所述,马克思从客观对象本身来把握对象的逻辑,彻底把黑格尔的国家哲学的逻辑学做了颠倒,但值得关注的是,不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都是从国家的普遍性本质出发的。所不同的是,国家在黑格尔哲学中成为了一种精神,健全的国家是普遍物和主观性(个体性)共同促进的,但是个人被禁锢在这一普遍性之中。马克思则相反,他认为,国家从本质上看应是体现了人民意志的真正共同体,正如马克思指出:“普遍事务只有当它不是单个个人的事务而是社会的事务时,才能成为真正的普遍事务。这时不仅形式改变了,内容也改变了。在这里我们谈的是这样的国家,在这种国家里人民本身就是这种普遍事务。在这里我们谈的是这样的意志,这种意志只有在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民意志中,才能作为类意志而获得现实的定在。”马克思虽然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但对国家的本质论述依然没有改变。对国家的分析,也是建立在人民普遍性(普遍利益)的基础之上,这是其哲学研究的一条主线。
正是基于人民意志、人民主权的立场,马克思认识到,现代国家是被颠倒、被神秘化了的。因此,需要揭示其神秘化的根源,进而需要揭示决定国家本质的市民社会的二重化的根源。马克思在此进入到了对私有制和财产的论述。马克思充分认识到私有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经济学基础准备不足,马克思并未深入到市民社会内部本身进行分析,而是从辩证法的层面批判了黑格尔没有深入解决矛盾的尖锐对立性,只是表面上解决矛盾,调和矛盾的错误方法。“对现代国家制度的真正哲学的批判,不仅要揭露这种制度中实际存在的矛盾,而且要解释这些矛盾;真正的哲学的批判要理解这些矛盾的根源和必然性,从它们的特殊意义上来把握它们。”⑦正是基于这一根本观点的确立,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做了表述,从一定程度上对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起到了推动作用。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之后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今天,市民社会的讨论又成为一个高潮。有学者认为,中国长期未进入现代化,落后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健全的市民社会。当前学界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热潮多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汲取营养,然而,该文本并没有我们现阶段想要探讨的关于市民社会的相关内容,它仅仅表明了马克思开始关注市民社会理论这一事实。实际上,他具体分析了市民社会存在的内部矛盾,以达到变革市民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目的。相反,市民社会理论在黑格尔哲学中有更丰富的内容,要在这里深入挖掘,而不能简单彻底否定。
一是黑格尔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思考市民社会的。黑格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从上述需要和劳动的观点出发、然后按照群众关系和群众运动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以及它们的复杂性来阐明这些关系和运动的一门科学。这是在现代世界基础上所产生的若干门科学的一门。它的发展是很有趣的,可以从中见到思想(见斯密、塞伊、李嘉图)是怎样从最初摆在它面前的无数个别事实中,找出事物简单的原理,即找出在事物中发生作用并调节着事物的理智。”⑧由此可见,黑格尔力图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从纷乱的人性中找出普遍规定。他认为:“这里所要发现的这种必然性的东西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这门科学使思想感到荣幸,因为它替一大堆的偶然性找出了规律。”⑨在此,黑格尔一方面指出了人类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背后存在着必然性的规律;一方面又表明政治经济学是找寻这一规律的方法。这对马克思后来的思想不能说没有影响。马克思在后来也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进入历史深处的。
二是黑格尔肯定中间等级的社会意义。对黑格尔关于中间等级的论述不能局限在他把中间等级仅仅理解为政府成员和国家官吏的范围内。黑格尔更强调的是中间等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者关注的焦点、思维的方式不同,从而促使我们对市民社会这一理论的全面的研究和思考。所以,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结合起来讨论是很有意义的。
最后,对两者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理论的研究考察必须从不同的历史背景出发。黑格尔所处的历史时期,普鲁士王国四分五裂,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经济上也停滞不前,在当时的欧洲处于落后的地位。黑格尔所设想的就是有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一个理想的普鲁士王国,从而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在这一理想国家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张力。而马克思从来也没有背离黑格尔的这一观点,他也总是在寻求个人在社会、国家中的真正的位置。他继承了近代以来契约论的观点,认为:只有人民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人民主权、民主制国家才是国家的合理形态。所以,马克思沿着黑格尔的思路进一步深化了,他走向历史的深处,追问历史的本质,为了还给人一个真正合理的存在形态,即真正的共同体。这也体现了马克思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力图达到科学与价值的真正统一。
结语
学界一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但是,通过仔细研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可以看出,马克思在1843年思想已经实现了飞跃。他放弃了曾经信奉的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开始了市民社会内部矛盾的探寻,走向历史的深处,这对马克思思想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他后来回忆:“这是我科学研究15年来得出的成果。”而此时马克思的研究突破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从纯粹经验的现实出发发现隐藏在人们日常生活背后的普遍规定,从而为其之后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从这之后,马克思开始关注人类社会本身的生产生活,用资本的逻辑诠释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从而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剖析,开启了现代性的反思之路。
(作者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授)
【注释】
①[德]马克思:《致拉萨尔的信》,1858年11月12日。
②[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56页。
④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36页,第279页。
⑤[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98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59页。
⑧⑨[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04~205页。
责编/王坤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