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社会主义的复杂性
第一,不论是一战后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俄国,还是二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初获政权的无产阶级都面临着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困境:由于经历一战和抵抗外国入侵,苏联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而中国刚从封建社会中脱胎不久,资本主义工厂还是新生事物。现实的社会主义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而不是面临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积累和爆发。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着发展、利用和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复杂过程,而不仅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第二,在落后国家,最典型的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列宁主义的严密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领导广大农民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取得胜利。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很长时期内,农民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小农经济是经济的主要成分,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不仅缺乏引导农民走合作道路的大生产的示范,也缺少对农业合作社的大工业支持。如何动员小农自觉自愿走合作化的道路,应该用什么工具来组织这种小农合作社的集体生产,就成为横亘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难题。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对小私有制的改造也变得十分复杂。
第三,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兴起了社会主义和民主革命的高潮,但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愿在多个国家实现,特别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形成东西方互补的社会主义国际局势。相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绞杀失败之后,对其实行了封锁,并最终形成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单个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在被西方发达国家封锁,得不到先进生产力支援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而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又如何应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冲击和渗透,又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解决的另一道难题。
总之,现实社会主义,即现实的过渡时期面临的生产力条件、阶级结构、国际背景的复杂性远远超过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理论的分析背景,因而过渡时期也变得更加漫长、曲折,过渡时期理论的相关问题也变得更加丰富。
现实社会主义经验对经典过渡时期理论的补充
通过前述对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思想的整理,笔者得出经典过渡时期思想的一些基本结论:一是过渡时期的消灭私有制的任务包括:消灭作为私有制最高形式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和消灭资本主义社会残余的小私有制;二是对剥削他人劳动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和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马克思提出了不同的消灭方式,对前者采取直接剥夺的方式,而对后者则通过合作化来引导他们向社会主义过渡;三是对实现过渡时期双重任务的客观条件,主要考察了两个方面: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和通过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直接利用世界范围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可能性。
复杂的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补充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为其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对落后国家,马克思晚年讨论了在西方无产阶级帮助下落后国家完成过渡时期的可能性,但是现实提出了,落后国家单独胜利并完成过渡时期的可能性;又如,马克思恩格斯讨论了落后国家直接利用资本主义成果的情况,但现实社会主义提出了落后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的活动方式”,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环节的情况;再如,马克思恩格斯讨论了东西方同时取得革命胜利,并在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现实社会主义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力量比较弱小,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的情况下,两种力量如何共存、社会主义如何通过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准则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文明的命题。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经典过渡时期理论:马克思着重强调改造资本主义;列宁从落后国家的国情出发,强调先要利用资本主义,同时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则把利用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也为我们完善过渡时期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过渡时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的进步。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智效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过渡时期’的观点评述”,《理论学刊》,2003年第3期,第16页。
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2页,第286页,第29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9页。
责编/张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