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交锋 > 正文

人民幸福与中国梦的核心价值

【摘要】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为人民幸福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一部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也是中国梦的催生、构筑和实现的发展史。

【关键词】人民幸福 中国梦 核心价值

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人民的梦。因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为人民幸福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①。他的这段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人民幸福就是中国梦的目标追求,也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奋斗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也是中国梦的催生、构筑和实现的艰难发展史。

人民幸福的企盼催生中国梦

“中国奇迹”的脉动心跳不会忘却民族历史集体记忆深处的刻骨痛楚。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影响下,中国人民蒙受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一段历史都会心痛。历史上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形成巨大反差,使民族复兴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结。”②170多年前,衰朽的封建王朝已经不能抵御列强入侵,为了残喘余晖而与强敌联手,将人民置于水火不顾其生死。为了拯民于水火,万千志士仁人不惜青春韶华、万贯家财,慷慨救国。从科技救国、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民生救国,他们成功了,却又失败了。西方列强不仅可以一纸条约让中国人沥血创办的企业、专利一夜易手、化为乌有,也会一纸合约割走中国片片河山、掌控中国经济政治血脉。“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民不聊生的根源是丧权辱国、国破家亡,以及背后层层缠绕铁索般坚固的不平等条约。正如经济学家漆树芬所说:“百年以来帝国主义与军阀狼狈为奸,加重我内乱,掠夺我金钱,屠戮我民命,已成为不可掩之事实。而为彼等最便于勾结,最利于进攻之工具,犹当数一部不平等条约”,“致我于危亡者,由此产生不平等条约也,资本帝国主义实为蚕食我之封豸长蛇也;不平等条约实为束缚我之桎梏陷阱。”③事实上,自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9年间,中国与西方22个资本主义列强与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达745个。④在一次次泣血的教训后,中国人悟懂一个真理:个体民生不能脱离国家和民族命运,没有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于是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实现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中国人的梦境不是孤立断面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⑤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自救运动,到维新派的变法立国自强运动,到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无不是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实现国家富强、福利人民的抗争与追求,但都一一失败了。在国家命运浮沉飘摇、民不聊生之时,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新的征程。中国共产党不仅高举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旗帜,而且把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作为价值追求,积极唱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旋律。这一深刻洞见蕴含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纲领里。二大纲领把“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作为最低纲领。把“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作为最高纲领。⑥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目标为孤寂苦闷、迷茫绝望的中国人民勾画了美好梦想的初步轮廓,点燃了民族自立自强的希望与梦想,激起了人民自由解放的热情和斗志,其胸怀勇气和远见卓识令人振奋感佩。

人民幸福的追求构筑中国梦

如果说近代中国百年历史演绎了基于人民幸福企盼的抗争奋斗。那么,新中国的建立,百年企盼经历“艰难的一跃”而成为现实追求。人民一旦翻身做主人,就迫不及待地将主人的豪情、智慧和勤劳化作生产的巨大增长。但封建社会留下的小农经济不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需要。于是1953年中国开始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是,改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为根本解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奠定物质文化基础。其逻辑理路是,改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为人民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从此,中国人发展生产力的热情被调动起来。由于高涨的热情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平民大众先天理论准备失衡,我们有过“大跃进”的失误、犯过“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是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此后在改革开放推动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从京津沪渝、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内陆各城市,一旦有发展战略需要,只需三两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赞誉为“中国速度”。此外,也有“中国高度”(“神九”刷新记录)、“中国深度”(“蛟龙”下潜)。种种成就不但令国人由衷地骄傲自豪,就连西方一些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外国人也无不为之赞叹。而因为“历史终结论”而声名鹊起、断言历史将终结于西方自由民主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见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发展势头,也不得不决定重新思考他的这一理论。毋容置疑,中国正在创造辉煌与奇迹,中国人正用这种世所罕见的勇气、自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打破西方强势文化逻辑和惯性思维逻辑。

今天的中国处在近代以来“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切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的时代。中国人用三十多年时间走过西方国家一两百年的路。中国不对外侵略掠夺、不对外转移问题包袱,完全靠自己的苦干、智慧创造现代化生产、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积累。改革开放初,当中国开始走出国门之时,被公认为经济政治条件社会秩序“理想”的投资地早已被发达国家分割完毕。“封闭保守必致落后”是我们的彻骨历史教训。所以,中国必须继续走出去,去那些危险程度比较大的地方,或许有非常复杂的种族纷争、宗教冲突,或许有诸多意识形态分歧之地,去平等互利互惠地投资、通商、文化交流等等。目前,中国对非洲等地区的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投资得到所在地国家和人民的极高评价。国内,中国也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建国时4.5亿至今13.5亿海量剧增人口的温饱问题。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38354元,按当时汇率为610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80位之后。但是,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结合中国人住房自有率全球领先、家庭储蓄率全球领先、物价较低、物品丰富、发展较为全面、生活比较富足安逸等诸多因素,今天中国人的富裕程度是非常可观的,一定能够提升很多名。除了数据量化,还可以进行非量化比较。中国吸取近代以来的教训,不仅富国而且强兵,有强大的防御性国防。吸取苏东国家、世界发展中国家教训,探索自己的民主政治模式,保持了难得的社会稳定。中国不照搬西方模式,保持了远高于西方国家政府的高效运转、强大动员能力。

成就令世界瞩目,而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也尤为严峻。城乡社会变迁加剧、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艰难、资源环境压力空前增大、利益格局渐趋固化、社会群体事件渐增、社会不公官员腐败民生保障缺失聚集了民众很多怨气、“未富先奢,小富即安,稍富便骄”的国民心态开始泛滥,等等。客观说,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并不孤独。不论是从所有发达国家在崛起过程中都曾经历来看,还是从今天世界上其他国家正在和我们一样经历“阵痛”,以及未来一些国家即将面对这些“阵痛”来看,我们都能觅到知音。因此,我们不用悲观、也不能急躁偏激。但是,面对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寻找强有力的突破口却是首要。这个突破口就是,以实现人民幸福为价值指向去探寻克服现实困难和问题的良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是人内心深处最强大的动力。尽管在中国古代我们有过漫长的“对个人的永不发现”,但是,风雨如磬的中国自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开始,我们就把人民幸福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决意通过一条务实的“国家—民族—人民”的路径实现人民幸福。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中国   核心   价值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