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科学发展与社会主义财富精神构建(2)

建构社会主义财富精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社会主义中国由富强崛起走向文明崛起的过程中,自觉地建构社会主义财富精神是科学发展的理性需要。

社会主义财富精神是财富的本质属性所发射出的精神光芒。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财富展现出了三种基本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的物质财富、交换价值形态的货币财富和生成形态的能力财富。”⑦透过财富具体形态的变迁,我们可以发现,在财富的要素结构中,物的因素在减弱,而人的因素在增强,财富日益显现出人性、社会性和文明性的本质特征。纵观人类发展史,财富基本形态变迁的轨迹正是对于财富的本质特征由偏离到回归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财富精神一方面是财富社会形态本性的理念化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财富本质属性的体现和追求。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价值矛盾运动中,财富精神成为推动财富具体形态与财富本质走向统一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财富形态与财富的本质走向统一,而社会主义财富精神正是财富的人性、社会性和文明性所放射出的精神光芒。

建构社会主义财富精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构社会主义财富精神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依据。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财富行为的价值准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财富活动的价值取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财富精神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财富主体领悟和遵守财富伦理,在财富活动中所展现出的精神状态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建构社会主义财富精神以建构社会主义新型财富观为首要选择。事实证明:只有伟大的财富精神才是财富时代赖以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正确的财富观才可能创造真正有关于文明、幸福、和谐、公正的财富。财富观在财富精神中居于统领地位,因此,建构社会主义新型财富观就成为建构社会主义财富精神的首要选择。第一,立足于财富的主体性,建构以人为本的财富观。“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⑧作为拥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人既有被给予的自然生命,又有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⑨人的主体性正是体现在人的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自为生命上。与人的双重生命相对应,财富拥有两种形态即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与人的自然生命相联系,财富的物质形态引发人的本能性和非理性,与此对应的金钱财富观、享受财富观,最终使人由财富主体沦为财富客体,财富因此变得灰暗甚至可怕。与人的自为生命相联系,财富的精神形态表现为财富主体在财富活动中自主选择和能动建构的财富品格和财富尊严,与此对应的以人为本的财富观使人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和实现,财富因此也变得阳光和友善。可见,财富作为满足人和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使用价值总和,是为人生产的,是由人生产的。财富是人的对象化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客体化结果,整个财富过程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第二,立足财富的社会性,建构社会性财富观。财富主体(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中,作为一种由财富主体创造的使用价值,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使用和评价都是社会性的,财富的本质属性正在于它的社会属性。社会财富是社会中财富存在的本质形态。个人追求财富的权利和目的是社会财富创造和积累的不竭动力,同时也产生了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财富主体交换财富的必要和分配财富的权利,由此就形成了个人财富。但是,只有满足他人需要的个人财富行为,才能“把他人所创造的社会总体的实践能力变成自己可以利用的能力,把他人创造的社会共同财富变成自己可以享用的财富”⑩。财富主体正是在同他人相联系的社会性的财富实践活动中追求自己的价值,展现和实现自己的主体性存在。个人财富是财富进行社会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只有不断地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有利条件的个人财富,才能实现财富的价值。从社会性的财富观出发,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伦理和法规契约,使个人财富行为遵守普遍的财富规律和必然的致富之道,才能使财富在社会化的阳光下健康地生长;通过社会价值的提倡、追求和选择,升华和提升个人财富追求的精神境界和价值选择层次,才能使财富在社会化的使用中赢得尊严和永续发展的动力。

第三,立足于财富的文明性,建构生态财富观。当前,富国愈富、穷国愈穷的“马太效应”使穷国的贫穷越来越成为富国财富增长的限度。面对着世界性的生态危机,自然财富的多寡日益成为一国、一地区乃至全世界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度。而文明性的财富则强调财富的跨时空和跨物种的意义和价值,是在财富问题上对于国与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所未有的觉悟,是人类财富文明的空前觉醒。财富发展的本质在于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的整体有机和辨证互动的生态性适应。国与国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一国的财富发展不能以他国的财富损失为代价,而应该实现国与国共存共赢。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社会财富的发展不能以自然财富的衰退为代价,而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在财富发展问题上应抛弃那种以人为中心的数量增长型的经济决定论和以某种制度为中心的价值决定论等单一要素决定的财富观,建立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社会财富与自然财富、经济活动与自然规律、人的财富欲望与自然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财富观。

当前,无论是后现代的发达国家,还是走向现代的发展中国家,都面对着“发展危机”和“现代化困境”,究其原因“是由人们在对待财富问题上的文化冷漠和价值迷失造成的”。建构与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一致的社会主义财富精神,不但能大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于破解由资本主义财富观所造成的现代性难题实现科学发展也将产生重大的历史意义。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精神之财富精神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Q124003)

【注释】

①⑤陆晓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基础与本质”,《解放日报》,2014年2月21日。

②[英]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24页。

③[英]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1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第364页、第172页。

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页。

⑦韩庆祥:“马克思的财富观及其当代意义”,《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92页。

⑨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⑩高清海:“市场经济、个人主体与现代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唐凯麟:“财富伦理引论—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三十周年而作”,《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责编/张晓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社会主义   精神   财富   科学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