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财富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要求实现财富的生产力与财富精神生产力的统一。建构社会主义财富精神是实现这两个“统一”的关键环节,会大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于破解由资本主义财富观所造成的现代性难题、实现科学发展也将产生重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财富精神 科学发展观 生产力 财富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义本质、结合初级阶段的国情,为财富和个人利益在社会主义中国“正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场域中,“进行了一场马克思意义上的利用资本、利用市场的伟大实践。”①至此,中国快速地告别了贫穷和短缺,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财富奇迹。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日益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能仅仅是财富的崛起,还必须是文明的崛起,中国人在走向富裕过程中,还必须实现文雅。正是凭借着这种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在重视发展经济、增加财富的同时,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在重视发挥市场经济解放财富意识和发展财富生产力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构建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财富活动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在这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更加系统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指明了中国建构现代财富文明的基本方向,明确了中国走向富强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设计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方法。
科学发展要求实现财富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把人放在了发展的核心地位,把人民物质利益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财富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物质基础,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因此,科学发展内在地要求实现财富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科学发展首要的就是推动中国实现由财富增长到财富发展的转变。因为,财富发展在本质上区别于财富增长。财富增长强调某一要素(主要是市场)在财富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商品和金钱成为财富的具体表现形态,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成为财富创造的基本准则。衡量和评价财富增长的指标主要是物质财富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以及人的物质利益的实现程度和速度,极端地表现为GDP数字的增长。财富的增长依靠无节制的消耗,不去计算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财富增长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精神需要被自发地冷落。财富发展则强调财富创造的过程是多种要素(伦理、市场和自然等)的辩证运动,不但社会劳动创造财富,自然力也创造财富,因此,财富是由自然财富和社会财富组成的使用价值的总和,追求财富不仅仅是一种谋利行为,更是人的一种精神诉求和社会责任。实现个人财富、社会财富与自然财富的生态统一是财富活动的基本准则,衡量财富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成败的标准就是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永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过程正是由自发的财富增长向自觉的财富发展转化的过程。财富数量的增长、财富质量的提升以及富裕程度和广度的极大提高,确实展现了中国财富增长的巨大成就。但是,面对日益膨胀的财富欲望,财富中国缺乏强大的道德净化能力,面对迅速增长的财富,财富主体缺乏理性的驾驭能力,面对复杂的财富问题,财富社会缺乏有效的文化解释力和化解力。由于缺乏财富精神,富裕起来的中国正在被财富所累、所困、所烦、所挟,财富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渐行渐远。
作为一种文化努力,建构社会主义财富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真正富有意义的文化应当超越现实,因为只有在反复遭遇人生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文化才能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一个象征系统,来提供有关人生意义变化却又统一的解答。”②面对中国因单纯追求财富增长所引发的日益严峻的精神世界世俗化、功利化和虚无化,社会主义财富精神通过构建一个意义系统,赋予社会主义财富以信仰、品格与理性,推动财富在中国健康地成长下去,引导中国人在财富时代幸福地生活下去,引领中华民族在富强中最终走向文明复兴。据此,建构社会主义精神成为推动中国实现由财富增长到财富发展的转变、实现财富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关键环节。
科学发展要求实现财富的生产力与财富精神生产力相统一
人类社会的生产表明:“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③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更加证明:财富精神生产力比之财富的生产力重要许多倍。科学发展的科学性正是立足在对于财富生产力与财富精神生产力的这种统一性的自觉追求和积极践行上。
财富精神产生、发展和成熟于人类社会的财富活动中。但是,这一过程绝不是自发的。财富生产力的提升并不必然伴随着财富精神生产力的提升,更不能用财富生产的方式发展财富精神。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④可见,社会主义中国在确认“财富是个好东西”的同时,一开始就不单单把财富看成是一个纯粹的物质性的东西,而是把财富与社会主义本质结合起来,把物质财富增加与道德进步结合在一起,重视财富的价值性和精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尊重、解放和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更强调把共同利益的实现作为全社会的价值目标和精神导向。但是,由于理论资源的缺乏,一段时间内中国财富精神的生产力滞后于财富的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文明化趋势的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剥削、不平等、异化、金钱关系、拜金主义等”⑤面对根源于资本主义财富生产方式本身的文化冷漠和价值迷失问题,马克思主义赋予社会主义以超越资本主义财富观的道德使命和精神责任。但是,对于中国这样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落后国家来说,一方面,首要的问题还是财富生产力的落后,“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对于如何从价值和精神层面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形式上类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问题以及现代公私观建构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这种发展现状,使得新形势下建构与财富生产力相适应的财富精神缺乏理论支撑,造成社会主义财富精神难产。
正是对于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实现财富生产力与财富精神生产力相统一问题的持续性思考和接力性创新,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和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谋求实现财富生产力与财富精神生产力相匹配的理论设计,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与解放和发展财富生产力相提并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激发创造财富的活力与引导财富创造的价值取向统一起来,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首次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既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又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⑥至此,中国共产党为解放和发展财富精神的生产力完成了顶层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