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新解
人民论坛记者:本届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可以说自从“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以来,政策领域一直向农村倾斜,您认为“三农”问题是否已有所缓解?
温铁军:中国的“三农”改革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同以往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三农”问题的内涵也亟须重新鉴定:由原来是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转变为农民权益保护、农村可持续稳定与农业生态安全的“新三农”。
农民权益关乎国家基本安全。我一向认为,资本及其风险向城市集中导致爆发经济危机、进而引发社会动乱,只不过是城市化的规律性结果——中国群体性事件从2005年的8万多起飙升到5年之后的翻番,乃强行剥夺农民权益推进城市化的规律性后果。
而关于农村可持续稳定,我们近7年的一项关于乡村稳定的课题研究梳理出一个规律:任何外部主体进入乡土社会都因与分散小农之间的交易费用过高而造成畸形治理的制度成本;除非政府为恢复乡村组织化基础上的自治而全面改善外部条件。我们的研究还指出,新中国60年来发展产业资本期间的8次经济危机,凡是能够向“三农”转嫁制度成本的,位于城市的产业资本就能“软着陆”;不能转嫁的就都硬着陆——“砸”在城里的危机都造成城市市民失业和治安形势严峻,引发重大激进的财税、金融和其他体制变革。因此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推进农村组织载体的建设与组织创新,使“草根”为主的农村真正享受农村发展新政的实惠,而这正体现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乡村治理的要求。
此外,三农中的农业问题,早已不是产业扩张阶段要求的数量目标:增产和增收,而是农业生态安全。中国政府1956年提出农业现代化,主要不是农民和农业的需求,而客观上是工业部门为了工业品下乡的需求提出来的。那一轮农业现代化造成的后果是农民贫困和集体化失效。而这一次,如果继续搬用盎格鲁撒克逊野蛮资本主义模式下的简单生产力外延扩张的、所谓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方式,顺理成章地增加现代资本化要素投入,其结果一定会造成双重问题:一是农业成为重污染的行业,二是越来越严峻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缓解农业外部性问题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说法,我们面对的新问题是如何使农业不再成为一个过度破坏资源环境、造成污染和食品不安全的领域。
在2012年新一届领导班子问世、中国新农村建设年度新增投资规模也将超过1万亿之际,“三农”领域出现的新动向,应该引起当政者的高度重视。我认为,唯有复兴生态文明以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取向。
(人民论坛记者张潇爽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