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其中一员
1988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日子:按设计极限在南海深潜试验。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长尾鲨号”进行核潜艇深潜试验时发生事故,艇毁人亡。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中国核潜艇研制史上的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
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黄旭华和同事们一次又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同时,为了打消部分人的顾虑,黄旭华决定与参试人员一起下潜。
黄旭华的这个决定让所有参试人员惊呆了,要知道,此时的他已经62岁。而黄旭华淡然地回答,“没问题,从设计到制造,我对潜艇有充分的信心。”
100米、200米、250米、260米……,170多名参试人员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艇上设备运转的声音应和着艇长下达命令、艇员操作汇报及科技人员测试报告的清脆嗓音,宛如一曲大气恢弘的交响乐。极限深潜试验成功了,黄旭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他豪情万丈、诗兴勃发,在当日的核潜艇《快报》上即兴挥毫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一名科学家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黄旭华对核潜艇的“痴”和“乐”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他的妻子李世英说,“他的全部时间都花在他的潜艇上,去街上理发都觉得太耗时间,所以,我买了一套工具,几十年下来,都是我给他理发。”
对于妻子、家人的支持,黄旭华只能抱以无言的感激。深潜试验成功时,李世英放声哭了,每念及此,黄旭华都会颇为动情地说,“我知道她的压力比我还大,深潜成功后,她的压力一下释放出来了。”从1957年到1986年,黄旭华没有回过广东老家。当30年后他第一次回到故乡,母亲得知他从事的工作后,特地把兄弟姐妹叫到一块说,“三哥(黄旭华是家里的老三)的事情,大家要谅解。”直至今天,回忆起母亲的这句话,黄旭华仍会泪眼模糊。
对于这些,黄旭华和妻子不愿更多地提及。“中国的核潜艇是一大批科研人员集体创造出来的,是一代造船人共同拼搏奋斗的结果,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黄旭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