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乐在惊涛骇浪中——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2)

荒岛三十年

来到荒岛,当地的环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首打油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两头大,中间小,风沙多,姑娘少,兔子野鸡满山跑。”那里的风确实很大,而且“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从小生活在南方的黄旭华,至今仍对此记忆犹新。

“环境恶劣,物资匮乏,科研手段和科学设施也是一片空白。当时我国的科研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并不足以支撑核潜艇的研制。”张德峰研究员说,“核潜艇完全是国人自己造出来的,当时什么资料都没有,专用钢材加工设备也没有,尤其是当时我国的核工业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导致核潜艇工程项目不得不一度搁置。”

研制开始时,黄旭华和其他同事一样,连核潜艇啥样都不知道,他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为此,美国谨慎地走了3步,前苏联走了5步。中国怎么办?照美式苏式,稳妥,但时间拖不起;一步到位,时间短,但风险太大。

“既然国外已经成功地将水滴型潜艇和核动力结合,事实证明水滴型核潜艇这条路是切实可行的。”年轻的总设计师黄旭华据此大胆推断,我国研制核潜艇应该“三步并作一步走”。没有彷徨,没有犹豫,黄旭华带领设计人员只争朝夕,仅用了3个月就提出了5个艇型方案,紧接着又和船体组同仁一头扎进拖曳水池实验室,一待就是小半年。

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取得了数万个数据,掌握了水滴型基本规律后,黄旭华毅然敲定了核潜艇采用水滴型艇型。

“几万个数据的取得,都是通过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来的。”当时一起参与研究的陈源研究员说。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个北京产的“前进”牌算盘,历经半个多世纪,这个算盘依然完好无损,光泽油润。习惯了使用计算机、各种软件的刘春林见到老一辈科学家以前使用过的工具,感慨万千,“这么简陋的条件,这么短的时间,就研制出我国的核潜艇,简直不可思议。”

“国防尖端技术研制只能自力更生。”黄旭华说。“我们条件差,会慢一些,但虽然驴比马慢,但在一时无马的情况下可以先骑驴上路,因陋就简地开展工作。”正是在“骑驴找马”策略的驱动下,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1965年开始的不到5年时间里,科研人员先后攻克了新式潜艇的7大关键技术难题,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的“蓝色巨鲸”下水!当那个凝结了成千上万研制人员心血的庞然大物稳稳地浮上水面时,身为核潜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难掩内心的欣喜和激动,从来流血流汗不流泪的他,一任幸福的泪水长流。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中国工程院   黄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