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80后的“成功”之梦愈加趋同:赚钱、消费、满足欲望,然后再赚更多钱、消费更多、满足更大的欲望。所谓“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殊不知最后被复制的不是成功,而是成功学。
最近《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烂大街的——“如何获得成功”。不过,和那些充斥于机场、火车站的成功学课程不同,此文没有为读者打鸡血,灌鸡汤,而是客观分析了美国人对所谓“成功”的理解。这当中两个因素。首先,文章认为,成功需要物质上的“硬指标”,第二,这些“硬指标”得符合人们内心对成功的期待。如果两个条件都吻合,那么一个人会感到自己的人生算是成功的。
换言之,评价成功需要从“硬指标”和“软指标”两方面着眼。有车有房有存款,只是成功的一个条件,但这并不能保证你会具有成功的感觉。例如,一个一生立志于做大法官的企业CEO,无论他在CEO的岗位上做得多么出色,但他在内心深处,也很难大方而自信地对自己说:我是成功的。另外,如果一个人追求了自己理想的职业身份,却发现依然保证不了最基本的体面生活,那么他的成功感也会大大折扣,至多自我安慰说一句:但求无愧于心。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很苦逼的。但更为残酷的是,这恰恰是80后们普遍面临的情况。80后当中,已经有将近一半的人年过三十,在公司谋职的,已经逐渐做到了管理层;自主创业的,也正走在通往财富的路上。然而,除了迷恋成功学的自我催眠者以外,一般的80后确实挫败感更强,成功感更少。从前文所说的“硬指标”和“软指标”两方面考察,80后集体远离“成功”,反映出的却是一个社会整体的挫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