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认同价值取向
中国长期的历史演进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重大主题,坚持民族与国家认同价值取向,巩固发展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证了国家的团结统一。由于受“三股势力”影响,特别是西藏“三一九”事件,新疆“七五”事件,以及最近发生的昆明“三一”事件表明,个别地方亦存在着民族认同强而国家认同弱的不正常倾向。针对“三股势力”的卑劣行径,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一民族国家认同价值取向,要把这“四个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坚持对祖国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必要前提。国家认同(State identity)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体认。国家提倡爱国主义,就是要求公民从心底里热爱自己国家的历史,欣赏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眷念家乡的山水和风土人情;推崇本国的英雄人物,强化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不是虚无飘渺的意念,而是有着十分具体的内容和载体:如敬爱本国象征符号国旗、国徽、国歌等;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具有强烈的“国荣我荣”、“国辱我辱”的忧患意识等等。国家由民族组成,民族依国家生存。没有民族的国家是不完善的国家,没有国家的民族是任人宰割的民族。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未改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效维护国家利益,2011年9月6日,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书中强调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自古割舍不断。要牢固树立江泽民提出的“汉族离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自觉地尊重自我和尊重他人,如此,则可以培养和树立正确的祖国认同。
坚持中华民族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整体归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结果。1989年夏,费孝通在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讲演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命题,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其理论根基包含如下内容:第一,中华民族不是56个民族的简单叠加,而是中国56个民族的统一实体,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同化与融合的“搅拌运动”,将56个民族整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一个整体。
第二,在多元一体格局中,汉族的身份比较特殊,既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同时在多元一体过程中起着凝聚作用,这一体不再是汉族或者是哪个单一民族,而成了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在这样的认同中,中华民族上升为国家民族,成为中国国家民族的象征和体认。
第三,无论是上位民族还是下位民族都应该做到和谐相处,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经劫难而不衰,从根本上说依靠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具有强大生命力、整合力、凝聚力和包容力,成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和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抵抗外侮、争取独立的艰苦斗争中,中华民族文化是凝聚中国人心的根本要素,是各族人民认同的对象。
坚持中华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表明一种文化归属,既是民族认同的根基,又是国家认同的力量源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文化的作用十分巨大,它对于标识民族的特性,塑造民族认同心理,凝聚民族的精神,形成民族的合力,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功能。在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使文化认同始终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主题。《周易》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思想,南朝萧统的“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方略,明确提出了文化软实力与军事硬实力的相互作用;龚自珍更发出了“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③的警告,与亨廷顿“文明的断层就是未来的战线”④如出一辙,这些名言警句体现了中国政治注重“文化立国”的历史传统。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优秀的文化。文化兴,民族兴,国家兴;文化衰,民族衰,国家衰;文化灭,民族灭,国家灭。政治治国,经济兴国,文化立国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每一个民族国家都应以弘扬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文化认同为己任,应不遗余力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⑤中华文化兴盛之日,亦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之时。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最高境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有明显区别。《共产党宣言》曾十分深刻而明确地提出: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消灭了像私有制社会那种造成民族问题的社会的基本因素。但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在起作用。现实中的差别如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有可能成为民族差别之一,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民族问题。党和政府民族政策、措施、方法的制定和执行不当等,也可能引发民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和根本在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政治上就是旗帜、形象和方向的体认;实践上就是道路的体认;理论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体认;制度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体认。这种政治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体现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奔小康的现代化事业进程中,进一步强化了民族认同感教育,要积极提倡“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认同,要把这“四个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
认同内涵表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总是与对民族、对国家的根本利益的深刻感悟和不懈追求息息相关。民族学、人类学在探讨民族形成过程中,往往有“自在”和“自觉”两种称谓,或者说是两种状态、两个阶段。区分两种称谓的分水岭在于民族认同的构建程度。由于没有构建民族认同,“自在民族”阶段是民族自然体认其存在的过程,而“自觉民族”阶段不仅具很强的民族认同,深刻感悟到自己民族的归属,而且还会把“非民族”的东西赋予“民族”的色彩加以借用。例如民族解放运动就是对“民族”认同的一种“假借”,因为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参与者中,绝大多数都没有也不可能构成一种民族。中国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组合成各阶级的、各阶层的、各民族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力量对抗共同的敌人。民族解放运动完成以后,民族国家仍希望政治上统一的国民在族性上也能一致起来,企盼利用这种“假借”来实现政治稳定。实际上,民族认同因其具有的强大聚合力仍是一种人们普遍重视的“政治资源”,但它是一柄双刃剑:进步的力量可以使之促进国家和民族正能量的释放;倒退的力量可以用它来释放负能量。因此,应正视民族认同的影响,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学会把握这一“政治资源”。
(作者为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国防教育教授、硕导;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国家安全视阈下的西南边疆民族认同研究”,贵州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国家安全与民族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1YJA850023、GDYB2010013)
【注释】
①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②于福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 ”,《中国民族报》,2010年7月23日。
③龚自珍:《古史钩沈论》(卷二),四部丛刊初编集。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⑤江泽民:“增进相互了解 加强友好合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1997年月11月2日。
责编/张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