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王礼鑫:学习能力提升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核心观点

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我们的各级干部也要永远做学习型干部。当前,我们的改革正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但不论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什么问题,我们要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的本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的紧迫性和自觉性,主动加强知识更新,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以整体的学习能力提升,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习近平同志近日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上海各级干部要放眼全球、放眼全国,不断提高战略思维、战略把握、战略运作能力,谋发展、创业绩不仅争创国内一流,而且敢于到国际上去比较、去竞争。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视野决定眼界。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努力做到触类旁通、融合贯通,学习能力的提升将不断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的机理之一是形成了较强的国家学习能力。中国国家学习能力建构的经验,即作为学习模式的“中国模式”,值得总结提炼。

作为学习模式的“中国模式”

学习理论总结说,正是由于学习过程的存在,有机体才能与环境相互作用,以满足那些不能被体内平衡机制或反射满足的基本需要。也正是由于学习过程的存在,有机体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由此,可以认为,国家学习能力是国家这一组织实体的基础性能力,事关治理体系乃至国家的生存、适应与延续。

国家学习能力,可分解为执政者回应民众要求的能力、适应环境变迁能力、公共政策制定能力等。国家学习能力提升,要求各级干部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建立了学习机制,重视并倾听社会呼声,能准确判断环境的特点与演变趋势,能制订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能控制其行政管理系统有效地实施政策、履行职能、完成目标。所以国家学习能力适应机制的主要形式即政策学习、政策变迁等机制与能力。研究政策学习与变迁的知名美国学者萨巴蒂尔指出:“以政策为导向的学习确实在发生着。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里,不学习的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将处于竞争劣势。”显然,创新学习机制、提高学习适应能力,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数十年来,在急剧变化、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不仅保持强大的执政能力,而且领导人民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显示了强学习适应能力。强学习适应能力,做到了回应民众需求、适应环境变迁、保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等。新加坡有学者由此提出:“中国模式”实际上是一个学习模式。

学习自觉意识与学习型政党建设

历史地看,国家学习能力建设内生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属性、组织属性、组织原则等。现实来看,学习能力建设成为执政党建设的战略、中国国家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有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的领导人应对适应能力危机而建立起的制度性应对。

上个世纪末,许多东西方的政党-国家面临严重危机,包括适应性危机、一体化危机、认同危机、整合危机等。适应性危机即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僵化,治理体系不能适应环境变迁、不能回应民众要求等,导致政治、经济、社会等长期停滞;一体化危机即组织整体性丧失,官僚主义、部门主义、特权、贪污、腐败等盛行,党政组织虽规模庞大但虚弱无力;认同危机即人民对意识形态及党的认同感下降;整合危机即国家动员社会、集中资源能力等下降。

彼时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中的问题给不少人带来困惑。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话重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强调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南方谈话中,他直截了当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可见,改革开放的实质是通过调适、转型等提升国家适应能力。之后,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深切意识到通过学习提升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更加重视学习,形成了高度的学习自觉意识。一方面,身体力行地开展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实施学习型政党战略,建立了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习机制。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始人彼得·圣吉说:“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推动学习型组织运动,就可能成为世界的典范和实际工具、方法的开创者。”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