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芦苇:我们身处经典作品的荒芜时代(2)

电影环境宽松了,可是创作主体丧失了表达能力

中青报:《活着》之后,您还编过“文革”题材的剧本吗?我们报道过陈毅之子陈小鲁为“文革”中批斗老师而道歉的事情,从这些人的反思开始,您觉得会不会有更多电影触及“文革”?

芦苇:年底就要上映的《狼图腾》是我编剧的,也是讲“文革”,从知青开始,讲农业学大寨对草原的破坏和毁灭。接下来我准备写“文革”中的知青孙立哲,他是一个乡村医生,是全国知青典型之一。

我个人认为,应该会有更多的关于“文革”的电影。

中青报:目前现实主义的电影较少,您觉得不是审片的原因?

芦苇:不完全是。还有一个内部因素——投资商和制作单位对我们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历史已经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表达能力,一说现实题材就很不自信,不愿意投资。这样观众几乎在银幕上看不到我们真实的生活。

其实,现在的电影环境比过去相对而言还是宽松了。可是创作的主体丧失了表达能力了。即便给了自由,也讲不出故事来了。允许你讲这个故事了,你不想讲、也没能力把故事讲好了。这个形成的反差和矛盾很有意思。这次我真是感觉到,能让《归来》这样的影片上市,而且得到了管理层的认可和赞同,可是你故事讲得反而没有以前好了。这是一个事实。

中青报:写“文革”题材的作品,您会考虑能否通过的问题吗?

芦苇:在写剧本的时候,这个问题我基本上不太担心它。我不能自我阉割。我首先相信有关部门的良知,他们也是有历史感的。当然,你要把游戏规则给我们讲清楚了。现在的问题是主动回避太多。

中青报:现在,海外获大奖的中国电影少了,甚至参赛的也少了。

芦苇:今年艺谋的片子没有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真是让我感到意外。我们这个水平,举个不妥当的例子,连参加奥运会都困难了。从思想性、专业性来看,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媒介,中国电影还是比较业余的。

编剧是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职业”

中青报:您提到中国电影从业者的素质较低,指的是哪个环节?

芦苇:技术环节倒是不错了,比如录音、摄影、灯光等,但是软实力方面,就是编剧、导演、策划、编辑这方面,我觉得水准甚至是倒退,大不如以前了。

在电影界,对编剧还是严重忽略。中国电影的业余跟这个环节的缺失有关系。剧本是一剧之本,可是老板经常不愿意在编剧上下什么功夫、投什么资。电影编剧确实挺惨,我就算拿最多的了,跟电视剧编剧比,简直都是他们的零头,电视剧一线编剧一部戏可以挣到上千万元。

前几年百花奖取消过编剧奖。世界上哪一个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取消了编剧奖?奥斯卡不但有编剧奖,还是两个,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改编剧本。中国电影的整体体实力弱,跟对编剧的轻视是有关系的。盖楼不打地基,建筑物能好吗?

中青报:巩俐最近几年一再感慨,在本土找不到好的剧本。

芦苇:是,找不到有价值的剧本。好的剧作家少,好的剧本少,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编剧这个行业不被重视,他们认为有钱、有大导演,就可以挣钱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芦苇   经典作品   荒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