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明确了农民的历史地位问题
1992年,徐勇教授提出中国“双层政治结构论”,认为农民对政治的稳定、延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摆脱了传统理论将农民视作“历史弃儿”的偏见。200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徐勇教授敏锐地把握了新变化,提出“社会化小农”理论,成为学界少有的能与西方经典理论对话的分析框架。近年来,“中国奇迹”成为政治学者讨论的热点。此时,徐勇教授客观地提出“农民理性扩展”、“农民创造性政治”等解释框架,将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还原给农民,再一次明确了农民的历史地位问题。
最高兴的是“学术后继有人”
徐勇教授把“三农”研究人才的培养放在首位。如今,年近六十的徐勇教授依然亲自执鞭,坚持走上讲台,为本科生、研究生授业解惑。他不忘与学生的约定,每个星期与学生共进一次“教授晚餐”。对于指导的每一届博士研究生,徐勇教授都亲自将学生送到田间地头,指导选题、调查和论文写作。对此,他多次说到,自己一生最高兴的不是评上了“长江学者”,不是走进了“中南海”,而是看到“学生满堂”、“学术后继有人”。如今,徐勇教授培养的学生中有些已经成为“三农”研究的知名学者,如于建嵘;有些已经成为解决地方“三农”问题的实践者。更令徐勇教授欣慰的是,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青年学子怀着对农村和农民的热爱,投身于农村和农民学研究。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