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而来,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引发了更多的战略创新概念。如以“新型大国关系”破解后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必然对抗的陈规旧律;以“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来界定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分担应对责任的内涵;以“共同崛起”来实现“金砖国家”整体崛起、构建西方传统大国与非西方新兴大国的G20合作框架;以“和而不同”来实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各国道路差异性和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诉求的统一。凡此种种战略新概念,都是针对当前国际关系难题,面向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未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为国际体系转型打开通道。
国际社会包括国内舆论确实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些新概念持怀疑论调甚至否定立场,这并不奇怪。国际体系正经历着从未有过的转变。面对变化,许多人深感困惑,按照老套套、老路子、老观念难以找到出路,按照新思路、新观念又感觉没有把握。为何中国能够坚持这条和平发展道路并且不断创新战略概念?原因就在于中国把握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我们并不否认世界上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并不否认传统安全威胁和集团对抗还主导着某些大国战略。对于这些威胁和危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但是,所有这些威胁和危险并不能成为世界的主流,也不能成为我们的战略主导思维。换言之,中国不会把别人的霸权战略和冷战思维拿来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历史一再证明,抱守陈旧战略不放的那些国家,无论其国力多么强大,总是不可避免地重犯战略错误,其衰败并非来自外部威胁,而是来源于自己的战略误判。
三是上海亚信峰会是国际体系转型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这次亚信峰会在中国上海举行,既是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界标,又是中国领导人和平发展观的集中展示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深化的重大体现。
从国际体系转型的视角来看,这是由亚洲国家发起并持续推进的地区安全官方高层论坛,是新兴国家在安全理念和安全治理领域开始取得自主话语权的体现,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安全威胁的合作机制构建的新起点。历史上,亚洲国家曾经是宗主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其国家安全和主权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冷战期间,大部分亚洲国家分别被超级大国所操纵所控制,其安全和主权处于大国盟国体系下的附庸地位。迄今为止,亚洲国家还没有真正掌握地区安全的主导权,还没有形成有效稳定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亚信会议就是改变这个不合理现象的重要平台,亚洲国家开始掌握自己的安全事务主导权,开始按照共同安全、共同发展的理念来处理共同面对的地区安全挑战。这确实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地区安全机制并不是排他性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包容性的。美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大国都可以作为观察员参与其所有议程。亚信会议的核心就是互信机制,而互信必须建立在共同安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这正是中国新安全观所提倡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因此,上海亚信峰会集中反映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化和国际体系的转型创新,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上海又一次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40多年前,《上海公报》改变了美苏两级的世界格局,将中国从孤立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国际体系的主要成员。世纪之交,上海合作组织诞生,欧亚大陆腹地形成了一条稳定的安全带,在冷战后纷繁多变的世界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今天,亚信峰会在上海举行,再度打开了亚洲安全秩序的新篇章,世人看到亚洲走在了国际体系转型的前沿。
如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从时代主题判断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目标界定,再到参与国际体系转型的路径选择,越来越具有实践性、普遍性和历史性。以亚信会议为标志,亚洲和平发展也开始机制化、体系化、理念化。亚洲开始构建自己的安全秩序,这是在多样化、多元化、多极化基础上的共同安全机制。尽管旧体制旧机制旧理念还有相当强大的势力,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60年前,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曾经也只是少数国家的微弱声音,但是,今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不可抗拒的行为准则。可以预见,上海亚信峰会将以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标志载于史册。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