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信峰会是一个解疑释惑、增强互信、达成共识的重要平台,也是亚洲各国理解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机会。要深刻理解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讲清楚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强调,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此前,习近平主席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时也强调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的自觉选择,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地揭示出中国不称霸的文化基因,展示出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和平发展观,也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立场和主张。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至2013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崛起”成为国际公认的事实。在此背景下,中国是否还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这个问题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国内民众热烈讨论。亚信峰会在上海的举行,就是一个解疑释惑、增强互信、达成共识的重要平台,也是亚洲各国理解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机会。要深刻理解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讲清楚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必要性。
历史是教科书,也是必修课。中国选择这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仅来自中国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是从世界历史正反两方面事实中得出的结论。把“和平”而非“战争”作为本国发展、本地区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20世纪世界历史得出的最重要结论,也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的最重要结论。有些大国急于用军事力量改变国际体系;有些大国把军事竞赛作为综合国力的第一要素;有的大国动辄使用军力维持其霸权,其结果都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和平”需要以发展作为基础、以国力提升作为保证、以相互信任作为条件。历史上,对法西斯主义的绥靖政策导致世界大战,对霸权主义的盲目跟从导致冷战对峙,对单边主义的过分迷信导致滥用武力。这些教训同样极为深刻,中国决不重蹈传统大国的覆辙。中国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积贫积弱的年代,不畏强暴,不惜牺牲,捍卫民族尊严和独立自主。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致力于不屈不挠,刚柔相济,赢得应有的国际地位。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决定了即使在未来成为世界强国后,中国依然将更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为国际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
二是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在不断深化与创新。
自2003年中国提出和平发展道路以来,在理念和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推进,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和平发展战略体系。这个战略体系由一系列核心概念组成。
“新安全观”是对旧安全观的超越。它主张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可持续安全;扬弃绝对安全、单边安全、狭义安全。日本右翼势力鼓吹传统安全观,企图重走二战前的军国主义老路,反映了他们陷入战略困境的无奈。只有坚持新安全观,才有可能化解传统的大国安全困境,促进国际安全体系从盟国集团型向多边合作型转变。
“利益共同体”是和平发展战略的又一个核心概念。在此理念之下,中国寻求与扩大同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各国的利益汇合点,以利益汇合点超越利益分歧点或冲突点。各种利益共同体的相关性即紧密程度不同,但其共同特征就是寻求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对中国而言,与亚洲各国共享发展空间、分享发展成果,直接体现在“新丝绸之路”等“一路一带两廊”的亚洲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上,它将极大地促进亚洲市场一体化,促进亚洲地区合作机制的转型。在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中国将与有关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形成国际体系的新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