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析,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后半场。
第一,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开始超过二产比重。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3.9%;2014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更是达到49%,高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4.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意味着城镇就业吸纳能力更强,有利于推进以农民市民化为内容的人本城镇化。
第二,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自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开始由过去三十多年的9.8%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转入到8%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2011年GDP增速9.2%,2012 年7.8%,2013年7.7%,且目前经济增速还处于下行过程中。经济增速换挡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张拉动城镇化的动力减弱,城镇化不得不向品质型城镇化转型。
第三,能源消耗总量增速近年来明显下降,氮氧化物等部分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始下降。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增速自2004年的16.1%?下降到2008年的3.9%(明显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再反弹到2011年的7%,再下降到2012年3.9%、2013年的3.7%。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从2006年的1523.8万吨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2404.3万吨,2012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337.8万吨,比2011年下降 2.77%,这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下降。能源消耗总量增速和部分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意味着粗放型城镇化正向绿色低碳城镇化转型。
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刘易斯拐点”趋近。2004年就开始出现了“民工荒”,近几年来,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都开始出现“用工荒”,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根据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主要调查对象为低技术工人),除2009年外,自2003年开始,制造业工人实际工资每年上涨5%—1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9年的3.33倍,降到 2010年的3.23倍,2011年的3.13倍,2012年的3.10倍,2013年的3.03倍。虽然中国的人口城镇化尚处于加速阶段上,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产业生产率还有较大差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有3倍左右,目前尚不能得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结论,但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用工荒”特别是“技工荒”不时出现已是事实,“刘易斯拐点”确实越来越近了。“刘易斯拐点”趋近意味着城镇化必须更加重视城镇的品质。
第五,城市数量增加很少,城镇化质量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快速增加到1998年的668个,再逐步减少到2009年的654个,随后缓慢增加到2011年的657个、2012年和2013年的658个。十八大以来,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重要任务,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2014年3月17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对提升城镇化质量做了全面规划。因此,城镇化开始由粗放发展阶段进入到提升质量的新阶段。
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的后半场对我们推进城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城镇化还存在如下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适应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后半场的新趋势,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新要求,加快推进以人本城镇化、市场城镇化、协调城镇化、品牌城镇化、集约城镇化、集群城镇化、绿色城镇化、智慧城镇化、品质城镇化、人文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