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要走出商业价值的羁绊
建立健全文化研究保障机制迫在眉睫
就在人们对于车洪才教授的故事广为传颂的时候,也有人表示出对文化传承的隐忧。“如果车洪才教授没有坚持下来,我们对于一种语言的研究是不是就终止在半路上了?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文化正在散落、遗失,渐渐被遗忘?对于淡出人们视线的文化,我们又应当如何传承呢?”有网友写出了上述观点。
今年71岁的姜栓兰先生在同记者谈起车洪才教授的故事时说,这是很多文化的传承都会面临的一种窘境。姜栓兰是天津民间玉雕工艺师,对这件事特别有感触:“我早年在工艺美术厂做玉雕师,这个行业也是如此,因为雕刻工序和技法等原因,出一件工艺品往往要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时间,如果没有毅力的话,这种工作是无法胜任的。”姜栓兰对于他所从事的工作也表示出担忧,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学,玉雕的市场比较窄,玉雕是我们一辈子在研究的事情,也面临着如何传承的问题,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缺失。
姜栓兰坦言,我们在文化传承上是应该有一些担当的。市场化的社会,人们更看重效率和效益,而文化传承是不能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
“一些停留在学府中的文化项目,其传承和保护还相对好一些,毕竟作为学术存在,能够得到相关机构的支持,很多存在于民间的文化项目,其生存状况就令人担忧了。”民间文化研究者李志军说,“车洪才教授编纂的词典最终得到出版,还是很幸运的。据我所知,西安有一位研究信天游的老先生,一生中整理了无数佚失的民间篇章,并做了理论研究,不过在出版时就遇到了困难,这位老先生说,如果这些资料能够传承下去,对于陕北的文化研究会有很大帮助的。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因为很少有人会对这样的研究感兴趣,出版机构也因为这样的研究不会有太高的商业价值而放弃,这是很可惜的。”
李志军说,这种状况不仅对于研究的项目有影响,对于研究学者的积极性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那么如何让文化传承不再令人忧心呢?有学者认为,要建立健全文化研究的保护机制。作为人类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同自然科学的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研究周期和关注点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对于文化研究保护机制的建立则显得尤为必要。
建立健全文化研究保护机制,既要从文化研究项目本身出发,也要结合自身环境,让研究者同学术主管部门建立联系,完善沟通机制。对于一些民间文化项目的研究者,也应该给予一些资金和设备的支持,从社会关注的角度,来支持文化研究。特别是对于特殊领域和濒临失传领域的文化研究,更应该重视其研究的作用和意义,要给予研究者相关的学术研究保障,让研究者能够在相对安定的状态下进行文化研究工作,这是很必要的。
也有专家认为,除了要建立健全文化研究的保障机制之外,研究者要有文化传承的担当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当今很多领域中,文化研究者都有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年富力强,视野开阔,而且很多年轻的文化学者都具有国际化的学术背景,这对文化项目研究来说是件好事。不过,也有不少的年轻学者在项目选择上有着自己的看法,一些能够在短时间可以出成果的文化项目,往往是他们的首选;一些能够带来社会影响力或者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项目,也是年轻学者所青睐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受众范围小、研究时间长的文化项目少有人问津的状况。
李志军对记者说:“要让研究者自己知道,文化研究工作不能凭着自己的兴趣出发,其学术研究应该建立在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文化的热爱基础上。文化学术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这就是一种担当。”
文化传承需要更多的有责任的文化学者,这也许才是真正解决文化传承的方法。的确,将文化传承变成一种担当,是很多人从车洪才教授身上看到的一种精神,这也是这段横跨36年的故事带给人们的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