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文化研究应在市场冷暖中淡定

——车洪才教授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引发的思考

res01_attpic_brief

插图 孟宪东

36年前,年富力强的车洪才接受国家交给的任务开始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36年后,当78岁高龄的鬓发斑白的老教授将苦心孤诣完成的稿件交到出版社时,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万分惊讶地发现,这项由于时间跨度太大而早已石沉大海的计划,竟然有人仍在坚持着,并最终为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车洪才教授的故事令人感叹之余,也更加深入地引发人们的思考,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文化研究该如何面对市场的冷暖与名利的诱惑?

36年宝贵年华打磨出来的词典

成为我国外语类辞书出版经典案例

车洪才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作为我国专门研究阿富汗语言的专家,在业内享有很高威望。

不过,真正让老先生引发关注的是在今年年初。当时,车洪才教授拿着《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书稿找到商务印书馆,他告诉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这是他当年接受的一项国家任务,这本字典他编了36年。

车洪才教授的说法让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感到吃惊。通过查找当年的档案发现,1978年根据国务院辞书工作会议的要求,商务印书馆决定出版《普什图语汉语词典》,他们把这本辞书的编写任务交给了车洪才。可是,由于时间变迁和很多历史原因,这项工作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当出版社的人看着这份200多万字的词典稿件时,心里很是震惊。

普什图语是阿富汗普什图族的民族语言,与波斯语一样同属于阿富汗的官方语言。在国内,对普什图语有研究的专家寥寥无几,车洪才是其中的一员。

车洪才接到编写词典的任务时才40多岁,那时他还在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任教,除了教学和研究工作之外,国家一些涉及到阿富汗问题的外交工作,也会找到他来帮忙。在1989年到1993年期间,车洪才还被派到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中国驻阿富汗使馆工作。1999年年底,车洪才退休了,可是他没有闲着,又开始担任起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聘教授,从事普什图语的教学工作,在此期间,车洪才还和《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另一位主编张敏一起编写了多本普什图语教程,被学生们使用至今。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车洪才教授一直没有忘记负责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工作。由于没有经费,在36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编写这本词典。这期间,因为工作的经常变动,很多原始的资料在辗转的过程中丢失了不少,当初编写词典时的助手也在2000年去世。这一切,没有让车洪才教授放弃,他说,当年国家派他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这一天,让他编好词典回报国家。

据了解,商务印书馆已经将《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出版工作列上了日程,预计在今年年内会与读者见面。

有专家认为,《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出版的意义重大,这本词典填补了我国对于阿富汗语言研究的空白,对于我国对阿富汗外交政策的研究、制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有出版部门认为,我国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从1975年开始,国家就开始重视外语类辞书出版工作,特别是一些小语种的辞书编纂更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编纂也成为我国外语类辞书出版的经典案例。

一部“冷门”词典的价值何在

学术价值不能用是否畅销衡量

很多专家对于《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编纂出版给予了肯定,36年编写一本词典的故事经过网络的传播之后,也引起了人们的讨论。对于此事,也有很多人表示了“不解”,因为有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习普什图语言的不到100人,目前长期使用的也就30多人,而且集中在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边防和海关等部门。用这么长的时间去编写一本很少人用到的词典到底意义何在?

对此,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张帆认为,车教授36年编纂外语词典一事,不能单纯从“是否有用”这样简单的层面去理解。作为一种学术存在,对于少数语言和濒危文化的研究永远是学术工作者的重要责任。“花了36年时间编纂的字典不会成为畅销书,但是肯定能够被我国外语辞书宝库所收藏,这是这本词典的文化价值所决定的。”张帆说,“学术的价值不能用是否畅销来衡量。”

中国人民大学从事外交战略研究工作的张晨钢说,《普什图语汉语词典》除去专业上的学术价值之外,对外交战线的研究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他认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对于阿富汗外交关系的研究非常重视,这不仅涉及到双边关系问题,也涉及到地区稳定和外交政策的制定。这本词典的出版,对于阿富汗的文化研究工作起到了帮助作用,也对相关的外交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

除去学术上的关注之外,更多人对于车洪才教授的故事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读者李兆杰说,用了36年的时间默默无闻地去完成一项工作,这种精神本身就令人佩服。“现在的社会很浮躁,人们都喜欢那种见效快的工作,很少再见到像车教授这样默默无闻踏实工作的人了。”

也有不少网友把车洪才教授编纂词典的事当作励志故事,他们编成了段子发在朋友圈,他们认为,现代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都喜欢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工作的长远规划,缺少坚持精神和契约精神也是现代人的通病。“至少我们在车教授身上看到了传统学者的作风,那就是对学问研究到底的精神。此外,他用了36年的时间去做一件当年承诺过的事情,这本身也是难得的契约精神,很让人感动。”一位网友在网上留言道。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