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据记载,隋朝杨上善首次用“一分为二”来解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漫画:蔡志忠 作
“一分为二”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为我们所熟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出现被误用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一分为二”进行深入的分析。
■把“一分为二”与“矛盾”的概念等量齐观,在特定的语境下也没什么错在中国古典文献中,“一分为二”最早是指物质的可分性。《庄子·天下》篇有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据记载,隋朝杨上善首次用“一分为二”来解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宋代的张载、朱熹以“一分为二”来讲与《易》学相关的气分阴阳、“一物两体”的理论。至现代,有人把“一分为二”与“矛盾”的概念等量齐观,这在特定的语境下也没什么错,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一分为二”变成了从两方面看问题的分析方法,最为常见的表述是:“事物都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此种意义上的“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惯用说法,实际上是不周延的,有时甚至是荒谬的。譬如“希特勒杀戮犹太人”就不能“一分为二”,因为它不存在“好的一面”。再譬如,真理就是真理,不能说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不能把是非判断命题转换为“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或“有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好的一面”
众所周知,某特定事物本身的是非对错的性质问题,与此一事物所导致的某些结果或影响的好或不好,固然有某种联系,但并不完全是一码事。按照逻辑常识,是非判断的“是”或者“非”是不容含糊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不能模棱两可(不能说“既是又不是,既不是又是”)。不能把是非判断命题转换为“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或“有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好的一面”——这种转换不仅回避了对是非问题的正面回答,而且容易歪曲事物的根本性质。譬如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从中国掠夺了巨量物质财富,“日本侵略中国是极大的犯罪”这一命题,并不因其为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有丝毫改变。换言之,不能从日本经济发展的角度把命题转换为“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或“七分是不好的,三分是好的”,或“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把基于公理的“是”与“非”,转换成基于不同立场的主观评价的“好”与“不好”,无疑是对“日本侵略中国是极大的犯罪”这一命题的歪曲。事实上,转换视角的“从两方面看”,并不能改变或推翻一个可以成立的是非判断命题。一些诡辩者企图用转换命题、将不同的命题混同为一的方式,且以“辩证”、“全面”的假面目出现,以便达到歪曲、遮蔽乃至于消解原命题的目的,故意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早在1827年,在与黑格尔有关辩证法的谈话中,歌德就曾提醒道:“但愿这种灵巧的辩证技艺没有经常被人误用来把真说成伪,把伪说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