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音乐能净化我们的灵魂,如泣如诉,委婉动听,又如夜莺啼血,悲伤缠绵……这就是马头琴。来内蒙古,都会问,有大草原吗?但殊不知,蒙古音乐马头琴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比草原更具魅力。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在蒙元文化蓬勃发展中,马头琴蜚声草原,悠扬的琴声传向世界,时时刻刻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民族文化的璀璨之光。
如今,在“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乌审旗,马头琴如绵延而生的沙地柏,一丛又一丛地蓬勃涌动于毛乌素沙漠腹地,在九曲黄河三面环抱中见证着传统文化的根脉,蒙元文明的坚守,文化产业的创新……让我们听一曲琴声,它在静静倾诉。
一片草原一把琴
乌审为蒙古语“乌拉西”(汉语之意是“捕捉禽兽的网套”)一词源生而成,意为用网套的人。由此可窥见,历史上乌审草原是水草丰美,“临广泽而带清流”的富庶之地。毛乌素的漫漫黄沙不知吹过多少阡陌,吹老了多少岁月,吹皱了多少容颜,吹散了多少企盼。 但只要马头琴响起,舒缓如流云,激昂似奔马,音回空谷,宛如天籁。从此,一代又一代乌审人再也走不出迷恋,再也走不出沉醉,再也摆不脱这音律的无尽魅力。
在乌审旗,“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会拉马头琴”。 行走在乌审旗政府所在地的大街上,不时会看到背着马头琴的人走过,他们是耄耋老人,是顽皮孩童,还是步履匆忙的青年,他们是乌审旗大大小小的马头琴“文化沙龙”的常客。马头琴已经融入到乌审旗基层群众文化的血脉里,一切都如音符般在跳动,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向乌审旗这样全民酷爱马头琴,全民学习马头琴。为了顺应乌审全民学习传统马头琴文化的潮流,为了以文化品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探索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乌审着手创建第一个“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探索出了一条以全民普及为基础,以品牌建设为引领,以融合共进为特色的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之路。
品牌引领创新路
近年来,乌审旗委、政府围绕创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镇”,组织实施“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创建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一批以马头琴文化元素为主的标志性建筑,打造一批马头琴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带动群众文化、公益文化、文化产业、城市文化景观体系的全面发展,把乌审旗建成集传承保护、推广普及、人才培训和生产制作“四个基地”于一体的“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