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精彩语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发展的轨迹
人民论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势态。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轨迹?
张颐武: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文化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在前三十年历史经验和艰难选择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是中国社会全面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文化高速发展的三十年。
当下,中国文化发展展现了巨大的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文化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文学艺术创作呈现繁荣局面,多种文化媒介共荣共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出生机。继往开来,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寻求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发展一方面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况,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文化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未来中华文化新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从五四运动发端的中国新文化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以1949年7月2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为标志的,这次代表大会虽然召开于建国之前,但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历史,确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成为了当时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虽然经历过一些曲折和困难,但新中国的文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时,新中国处于“冷战”的国际环境之中,艰难地探索着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动员全体人民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步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之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它的功能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据统计,1949年中国的人均现金收入还不到100元,当然其文化的发展也只能处于极低的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新中国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发展非常迅速,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更多地参与文化创作的同时也享受着文化的成果。虽然受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但文化建设和发展鼓舞了人民群众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奋发图强,努力奋斗。三十年间,新中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完整的文化象征系统,初步建立了适应计划经济状况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体系,涌现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文艺作品,新的文艺人才也不断涌现。感动过无数人、至今仍然保持着魅力的、被称为“红色经典”的许多新中国的优秀文艺作品,也是这三十年文化发展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成果。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化发展让新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时期。
从1978年开始,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成为时代的主题,由此开始了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1979年10月30日开幕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党中央作了《祝词》,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的文艺发展,并在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新的阐述,明确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为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创造进入了新的活跃时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而十七大报告更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放到了重要位置,进行了全面阐述,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命题作了深入的分析。整个社会对于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化,形成了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