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出台。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围绕新型城镇化的相关问题,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规划部主任文辉。
记者:您觉得《规划》在哪些方面有新突破,有哪些新亮点?
文辉:这是一部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全面丰富,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强。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提出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形态,对于城市内部来说,更加关注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动力。
整个规划,两个方面内容特别引人关注,一方面是,人是城镇化的核心。人的城镇化,指的是哪些人呢?一个是存量人口,已经进了城的,还有就是增量人口。
这两块都考虑到了,体现在规划目标设计上,设置了两个城镇化率,一个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另一个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左右,两个城镇化率的提出是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进步。
还有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将来人口主要还是往中小城市落户,严格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与之相对应的是,土地新增指标主要会放在中小城市。人和地是配套的。
记者:您曾经说过,城镇化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生态学三个角度来看待和分析,如何理解?
文辉:最初我们对城镇化的理解可能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较多些,一提到城镇化好像就是拉动内需,发展经济。从经济层面考虑没有错,但我们不能光讲经济的增长,因为经济发展了,如果社会建设、社会发展跟不上,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所以这次的《规划》,也比较多地强调社会的发展。这其实主要涉及进城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问题。以前,有些农民进了城,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但生活方式没转变,进城挣了钱首先是寄回农村,自己也不在城里消费,因为消费的保障没有建立起来,消费的后顾之忧没有消除。这就是社会建设的落后。
另外还有一个地理学上的城镇化。主要是指空间对象,包括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区分和分类建设。这其中还应该包括《规划》特别强调的生态和文化的角度。所以说这个《规划》是一个比较综合理性的规划。
记者:为什么我们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断膨胀?我们的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文辉:在我们现行的城市管理和行政体制下,比如一个小城镇是个正科级单位,县级城市就是一个正处级单位,地级市是一个正厅级单位,然后是副省级城市和直辖市,这种层级往往意味着越在上面,可获取的资源,诸如土地指标、项目、财政资金就越多越方便,越往下就越少越难。
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城市的发展也肯定要追求集聚效应。人口和资源集聚度越高,规模效益肯定越强。这样,行政效应和市场效应叠加起来,我们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规模就越来越膨胀。
其实很多人也不一定愿意在大城市生活,很多人更愿意生活在环境优美的中小城市。因为中小城市压力小,生活成本低,交通也没有那么拥挤。但是由于资源的“错配”,有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虽然很有发展潜力,但是发展起来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力不从心。
我想城市无论大小,都应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现在比如按照镇的行政等级,三甲医院一般配不了,县里的医院都很少有三甲的。其实,最终都应该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医院建设就应该按照人口规模和需求来安排,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尽快发展起来,这一点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