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体验、管理、观察、思考:读书,是这么好的事(2)

管理者

人们对图书馆有误解,对图书馆馆长也有误解

解放周末:两位老师在高校这么多年,又先后担任图书馆馆长,在你们心目中一座图书馆对校园意味着什么?

陈思和:我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经常会批评图书馆,借什么书都要等很久啊,不方便;但又离不开图书馆,每天到图书馆抢位子是一件大事。

当时,我们都事先选出一位同学,“你不要去吃饭了,去占座,我们给你带馒头”。现在学生在宿舍、在家都能上图书馆的网站,很多时候不需要再跑到图书馆里学习了。

葛剑雄:我刚开始做馆长的时候,复旦大学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只能在图书馆里用,后来开始改革,先扩大到宿舍,现在无论老师、学生在世界任何地方,有一个网络地址,随时可以登录图书馆网站,相当于随身携带了复旦大学电子图书馆。

解放周末:美国研究阅读的专家认为,“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定义。”随着阅读方式的变化,图书馆是不是也被改变了?

葛剑雄:是的。现在人们对图书馆有误解,对图书馆馆长也有误解,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以前,图书馆有崇高的地位,那是因为民间和社会上能得到的图书资源太少。在中国古代,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学者,关键看你拥有多少书,有时候不得不去求人家借书给你看。有个人想借书看,主人不愿意,他只好“潜伏”到主人家里当仆人,最后终于感动了主人,允许他看书。西方相当长一段时间也是如此。

陈思和: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图书馆承担的很重要的责任是为买不起书的人服务,我们这些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如果当时没有图书馆,就没有今天的我。

我认识一位书店老板,从上海去了台湾,书店开得很大。在他的书店里,每个书架边上都专门留了一个凸出来、能坐人的地方。他说,自己小时候买不起书,就是靠在书店里拿书看才有了今天,他不忘当年书店对自己的恩情,现在他的书店也随时欢迎买不起书的学生进来,像他当年一样,拿一本书,坐在那里从早看到晚。我想,这就是图书馆精神。

葛剑雄:今天,图书馆还是很重要;但是不应该用历史上曾经达到的崇高地位来看待它,它不是今天大学里面学术或者知识的唯一来源。网络、实验室,各种资源太丰富了。我们应该恰当地来评价图书馆的地位。

解放周末:平常化看待图书馆。

葛剑雄:馆长也平常化了。任继愈先生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时候,他是一种象征。过去,大学图书馆的馆长由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来担任,是学校学术、道德、地位的象征,真正管事的是副馆长。我们现在当馆长,要懂业务,是要管事的,大家不要再神化馆长了。

解放周末:数字文明正在冲击着书籍崇拜。新的传播方式下,两位设想图书馆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葛剑雄:未来不久,人们能够随身携带图书馆,方便地阅读全世界图书馆里的各种资源,这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什么困难了。我们也在考虑传统图书馆如何转型。一方面,传统的借阅模式肯定要保留,拿着一本民国时期的书翻阅,那种感觉是任何电子阅读都代替不了的。另外一方面,图书馆要多元化。现在有的大学把3D影像播放、办展览、开讲座这些功能都放到图书馆里,我们也在图书馆里放置了3D打印机。

陈思和:我们总是强调图书馆的功能是阅读,其实浏览网站、看视频都是阅读,多功能的图书馆才有出路。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观察   体验   管理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