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张颐武: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3)

培养青年人阅读 激活本土文化市场

记者:您刚刚也谈到,青年人可能是培养我们本土文化市场,或者说是传承我们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根基,而读书可能被公认为获取文化知识的基本途径,您对青年人读书习惯的培养有什么样的建议?

张颐武:青年人如今面临的压力比较大,比如说学业进步、事业发展、购置房产,等等。但我始终觉得大家读书的热情并不是很低,只不过读书的主要目的却是为了应付考试、考级这样的事情,我觉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抱有“应付”目的的阅读之外,我建议青年人最好还是能坚持每天读二十分钟的闲书,例如文史哲等相关方面的书籍,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在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记者:阅读是要分类的,有人认为,只有多读经典名著才能有所提高,而读小说杂志则是纯属是浪费时间的行为,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颐武:也不能这么说,有些爱好是可以发展的,要有一种全面的知识摄取。读书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从浅入深,逐渐的发展成爱好,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像我们教育部为青少年规定了一些经典必读书目,这其实也是有必要性的。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不仅是青少年在读这些规定名著,甚至一些成年人在读书的时候都会只读梗概,只作大概了解就算是读过了。这可能是因为有些经典著作比较难懂,也不是特别的好看,比如《荷马史诗》之类的文章,普通人很难读下去。又比如《诗经》里面的一些诗,有很多诘屈聱牙的语句,不一定是非常好读的,要欣赏它的美难度也比较高。这样的作品就可以选择只作了解。但是我觉得有些比较耐人寻味的,艺术表达上很生动,篇幅也不是太长的,如《唐诗三百首》,我们还是提倡要仔细阅读,要理解背诵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觉得经典还是要有选择性的去读。因为是古人的经典,蕴含着高度的文化价值,所以给普通人欣赏起来往往会有一些障碍。我觉得这些也不应该强求一般读者来读,有相关爱好的读者还是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经典多读。总的来说就是,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多读,另一方面也要有选择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够理解的书籍去阅读。

记者:最后,请您推荐几本适合青年人来读的书。

张颐武:我想近些年值得读的书还是不少的,前两年我们都推荐过的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小说类的书可以读读莫言的《生死疲劳》,我们都知道莫言刚刚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部也算是他的经典作品。还有严歌苓的《妈阁是座城》,严歌苓是个非常善于表现复杂人性的作者,人性是值得品读的。另外就是我自己最近写了一本书,名为《年轻时》,里面是我自己年轻时吃过亏、尝过苦头、受过益之后反思得到的一些感想,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人生的一些道理包括做人的方法还是相通的。我觉得会对年轻人的成长有一些帮助。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张颐武   中国文化   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