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年来我们也开办了一些宣传传统文化的节目,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您觉得这些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有什么帮助?
张颐武:当然这些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我们宣传中国文化需要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要有阅读和介绍经典的传统方式,也需要有一些轻松的娱乐节目、综艺节目的形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节目是在选秀式的竞技中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播。现在我们提笔忘字的现象比较严重,对汉字的了解也不够深入,通过这档节目,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趣味性,也将汉字知识融入其中加以传播。我觉得类似这样的节目还是很积极的,既有一定的收视率,又有文化知识传播的价值。
但是很显然这样的节目只是短期性的,并不具备长效性。那么从长远来看,我们还是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要让传统文化活化,因为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若是想让传统文化尽可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就需要一个通俗的、能够跟公众尤其是跟年轻人沟通的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继续做基础性的工作,比如研究、传承,这些方面也决不能放松。简单来说就是要将传统文化通俗化,让公众能够更多、更容易地理解,采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形式来传播不同的积极的正能量。当然,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一蹴而就,它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奢望一下子把传统经典文化传给所有人,并且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要经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但是形式上的不断创新,不断迎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将会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必然之路。
记者:您曾经在《环球时报》的高峰论坛上提到过,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把中国的本土市场做到最好最大,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张颐武:我觉得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先做好我们自己的根基,让我们自己的青少年先感悟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前提。要想走出去,首先要把自己的文化扎根扎得很深,中国文化好像是一棵大树,要把它的根扎的很深,让它的树叶生长的越发繁茂,只有根深叶茂才能发展。我觉得如今我们本土的市场正在迅速的扩展,“走出去”确实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说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国的市场都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并且这些市场的门槛很高不容易进入,反观我们自身,适应市场规律的能力也不是特别强。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已经既成熟又饱和的情况下,他们本国的产品想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都是非常的难的事情。那么要让这样的市场敞开大门,接受并欢迎我们的产品,毫无疑问难度会更高。
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本国的市场是全球最好的市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中国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和80、90后的年轻人,他们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对中国本土的文化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我们首先要把握住这些主流消费群体,让他们对我们本土的文化产品感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才能进一步带动消费,活跃本土文化市场。有了本土市场的基础之后,我们再逐步的向一些亚非拉国家扩展。随着我们经济实力的提高,社会发展的进步,我们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一定是越迈越大,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觉得先致力于打造本土市场,打好根基,让自己的文化在自己的社会生产中产生非常重要的、持久的影响,让自己的年轻人首先喜爱并选择本国的文化产品,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生产出很多优质的作品,包括优质的大众文化的作品。比如我们的国产电影如今占电影总票房的比例已经达到了60%左右,好莱坞电影在我们的电影市场上已经开始呈现弱势,这就是本土文化繁荣发展的表现。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充分把握国产片更适合中国人趣味和要求的先天优势,让我们的公众在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愿意选择国产片,喜爱观看国产片,这样我们电影文化市场就会更加活跃。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也会有一个坚实的根基和市场的基础,然后我们才能更容易、更坚定、更有信心地走向世界。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双峰并峙
记者: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等日趋流行,这也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文化传播方式。有人说中国文艺创作、文化传播进入了“微”时代,您对这些文化现象怎么看?
张颐武:我想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微博”、“微信”、“微电影”,它们其实都是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进行运作的,现在平台的转移越来越明显了,尤其是年轻人和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之间结合的越来越紧密。我们在乘坐地铁的时候,通常可以看到大家都不断地在刷手机。所以现在看来,“微时代”这个词已经是确实存在的现实情况。
“微博”基本上是一个具有社交功能的媒体平台,像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也开始使用微博来发声,开始在微博上发挥影响。“微信”则是一种新兴的社交工具,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媒体功能。像“微电影”、“微小说”这样的东西,即是把过去的电影、小说微缩化,变成能够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如微博)能够展现的新形式,其实是老形式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一个新展现。
在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它们当然是要发挥一定作用的。首先是对海外,对全球华人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代出国的华人方面会有很好的影响。“微博”、“微信”对海外华人影响很大,他们普遍都在使用这些来了解他们已经远离的祖国发生的最新消息。其次,通过“微博”、“微信”可以将文化信息传播给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人,有很多外国朋友也会使用这些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所以从总体上来看,这些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的“微”传播方式是更为便捷的,只要能够接上网络,这些东西就会发生作用,所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乃至以后必然的繁荣发展都毫无疑问的会有很积极的意义。
记者: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传统媒体呈现衰落之势,比如电子书的崛起大大削弱了大众对传统纸质书的关注,近年来更是盛行起了一种“唱衰纸媒”论调,您对纸媒发展的前景怎么看?
张颐武:新媒体的发展肯定是对纸媒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这是客观情况。那么作为内容供应商,传统纸媒还是具有它自己天然的优势的,像在内容方面它还是相对优质的,而在平台方面则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其实,传统纸媒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它使用的是派遣记者去采访的方式,并且采访记者的专业程度和文化水平都较高,拥有的关系网络、合法性都非常充分,这些还是处于优势的。但除却这些优势,如今使它受到威胁的,是互联网平台越来越多样灵活的现状。纸媒也在积极努力地进行改革,我认为改革的关键是对过去的盈利模式的更新。传统纸媒的盈利模式大多是靠广告,通过硬广告、软广告形成一个广告系统来盈利,而卖报纸本身是不赚钱的。而作为传播平台互联网将来也是不会收费的。所以对纸媒而言,现在主要还是要通过提供优质的内容和相当的社会品牌效应,从事一些服务、活动,为企业、为社会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以此来维持它长时间的运转。
但可以这么说,纸媒看起来确实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可如果在转型的过程中运作得当,它还是不会快速衰落。纸媒与新媒体必将是一种长期并存的状态。在并存的过程中,纸媒会在保持平稳的状态下逐渐的缓慢的收缩,而移动互联网平台将不断的变化发展、逐渐扩张,但是我认为短期内不会出现纸媒崩盘的现象。
就以电子书与纸质书为例。读书在任何年代都是必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纸质书也在面临着移动互联网上新的电子阅读方式的冲击,这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短期之内它们必然是双峰并峙的状态,不会产生重大的变化。
就我个人喜好来看,纸质书与电子书我都很喜欢用。但是我觉得纸质书还是有它方便的地方,虽然电子书也可以做笔记、翻页,但是毕竟翻起来在感受上还是有一些差异的,纸质书翻起来、查起来还是更为方便一些。当然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也很难明确说哪一个更好。但是有一些研究支持说纸质书对人脑的反映比电子书更好,当然这也是一些个别的实验结果。总体来说从趋势上看的话,双峰并峙的情况还会长时间存在。但是电子书必然会壮大,纸质书在收缩的同时,应该会逐渐提价,它的市场也会相对的收缩。电子书与纸质书分流的方式就是,纸质书会偏贵,电子书会很便宜。
但我们中国人对电子书的接受方面有一个困难,导致电子书不太容易收费,因为中国人一贯的习惯是不太愿意购买非实体的东西,相对于电子书,可能会觉得买纸质书这样切实能握在手里的东西是比较实在的。电子书摸不到,只是下载,不符合他们一贯消费习惯。我认为日后的趋势是,纸质书经过提价会成为精品,可能更多用来收藏。它的市场会逐渐收缩,但收缩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绝不会消亡,与它相对的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扩张速度还会加快,二者会长时间保持双峰并峙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