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北大教授陈晓明:现在年轻人对知识的认知“晚熟早衰”

陈晓明简介

笔名东尧子,福建光泽人。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著作有《无边的挑战》、《解构的踪迹》、《后现代的间隙》、《表意的焦虑》等。近期再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描绘了自1942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形成的变革历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近日在某文学颁奖典礼上被评为年度批评家。北京青年报记者就当下文学、阅读、大学人文教育等面临的问题采访了陈教授。陈教授说:“现在的孩子无知者无畏,他们问《红楼梦》为什么要读,但西方人不会说《圣经》我为什么要读,人家会说你发昏了,你怎么能提这个问题。这叫对知识的敬畏,我们中国今天对文化是没有敬畏之心的。”

现在的学生基本没有知识谱系

北青报:现在人人都在谈“碎片化阅读”,这对大学的人文教育有什么影响吗?

陈晓明:现在是一个经典危机的时代。过去的教育是一个中心化的、一体化的教育,有价值的正和反,对和错,高和低,先和后。现在完全被打乱了,现在是一个平面化的、碎片化的,互相矛盾的,抵消的,多元的状态。

所以现在我们教学就面临一种困扰。我们读书的时候,读大学中文系,读一、二年级时,学科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基本上知道。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谱系是非常清楚的。而今天的学生,他们的知识谱系都乱掉了。西方大学的教育,这种知识谱系的教育是非常清楚的。

《红楼梦》为什么要读

西方人不会说《圣经》我为什么要读

北青报:说到经典的危机,不久前网友评选读不下去的十大名著,《红楼梦》居首。王蒙就很气愤,说连《红楼梦》都读不下去是读书人的耻辱。王蒙的这番言论也引起很大的争议,大家觉得对于文学价值的判断已经多元化了,凭什么说一定要读《红楼梦》呢?《红楼梦》又为何一定好呢?

陈晓明:中国文化中有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他们推翻过去的传统,但他们自己是在传统教育中过来的。他们想到(这些传统)对后面的一种贻害,但推翻的同时也就没有权威,没有经典了。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就存在这种造反有理的潜在心理。陈胜、吴广就是造反有理,一个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另一个是“彼可取而代之”,它是这么一种态度。所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文化大革命”让这种想法登峰造极。

现在的孩子无知者无畏,他说《红楼梦》为什么要读?西方人不会说《圣经》我为什么要读,人家会说你发昏了,你怎么能提这个问题。有些问题就是不能想去问为什么,这叫对知识的敬畏,我们中国今天对文化是没有敬畏之心的。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