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大数据时代:GDP统计过时了吗?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报道】

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以及贸易赤字等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经常用作宏观分析的先行指标。一段时间以来,GDP甚至成了衡量经济成败的标准。现如今,跨国公司生产销售的国际化、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等现象,让传统的宏观经济数据不再能涵盖经济发展的全貌。近期,国际舆论针对大数据应用如何弥补这一漏洞展开热议。在大数据时代,GDP等一系列传统的经济指标,真的已经“过时”了吗?

1、传统数据“漏掉”了什么?

2009年7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各行业月平均工资都有不同程度上涨。不过,有网友却称自己的工资是“被增长”了。此后,“被增长”一词开始用于个人体验与宏观经济数据不符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不符呢?专家解释称,由于地区等结构性差异因素,很可能导致一些未被计入的情况。同时,平均数据也往往会忽略微观层面的个人。

传统宏观统计数据的“不靠谱”还不仅仅出现在一国之内,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一些贸易数据的参考价值也大打折扣。举例来说,每当一部iPhone从富士康下线长途跋涉销往美国,美中贸易赤字大约就会增加200美元。而事实上,全球至少五个国家十几家公司都在供应iPhone的配件,每部iPhone价值中仅有约10美元最终流入中国经济中。

美国里弗特怀斯研究机构总裁扎卡里·卡拉贝尔在最近发表的《造成误导的先行指标》一文中指出,常规的贸易统计数字没有计算出中间阶段所增添的价值,其对双边贸易关系的描绘是扭曲的。

、、

大数据时代:GDP统计过时了吗?

大数据应用领域 资料图片

同样,GDP作为统计指标的意义也在下降。传统认为,GDP的增长就是就业的稳定,就是居民收入的增加等等。但是,从2008年以来,虽然英国的GDP增长率一直大致为零,但是其就业率却提高了。作为发达国家的GDP增速并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高,但我们发现这些国家间经济发展的质量差距却在拉大。

假如一座钢厂形成污染,其清理污染的费用会增加GDP,受到污染伤害的工人或居民的医疗费用也会增加GDP。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用寿命长的LED灯取代传统灯泡,结果用电花费较少,科技进步恰恰降低了GDP值。

GDP被广泛诟病的一点,是没有涉及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虽然GDP的增长率被看作是进步的衡量方法,但它从来都没有被用来度量幸福或者社会福利。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表示,国民经济核算统计集中系统整体的统计反映,而对于一些例如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交通运输、旅游业、政府财政收支及收入分配调节、货币金融体系、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统计需求是不能有效满足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大数据时代   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