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傅高义:“帮美国人了解中国改革”(2)

邓小平的政治遗产

《华夏时报》:能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邓小平个人经历、政治沉浮不无关系,你在书中也提到他的家庭背景和留学生涯,只是篇幅太少,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你有意忽略了“邓小平的革命者生涯”,直接进入到“邓小平的改革成就”,而中国的改革又是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互为因果的。

傅高义:邓小平与毛泽东有很大不同,他在外国待过,在法国待了五年,在苏联待了一年,所以他对西方国家的了解,比毛泽东多很多,也不仅仅是一两年的事,而是有了很多实际体验,我认为那段时期对邓小平很重要。

还有邓小平出生于地主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用今天的话说他属于“小资”。16岁时他到法国本计划半工半学,但当时法国很多军人回到工厂,外国人很难找到工作,加之经济不景气,大量生活在底层的人陷入贫困中。邓小平和其他一些留法学生非常同情劳动人民,也看了不少材料,开了很多会议讨论世界的局势,包括马克思主义。他们发现马克思理论的确与自己的经验是符合的,为了改变中国,共产主义应该是合适的。

《华夏时报》: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究竟做了哪些具体工作?他是如何突破阻力而没有导致大的分歧?

傅高义:这与邓小平的个人魅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改革开放不只是他一个人考虑过,很多老干部也考虑过。我认为华国锋与毛泽东的做法还不是完全一致,他的确想现代化。邓小平的作用是处理政治情况和过渡时期的工作。

邓小平了解外国发展,1974年去联合国以后访问法国。邓小平认为为了要改革开放,需要更广泛的人多了解外国的发展,中国是多么落后,尽管很多中国人觉得自己发展很快,但1975年欧洲发展更快。

1978年前,中国派了很多代表团到国外考察,比如日本、东欧等,这些代表团看了这么多国家的现代化,对他们一定有所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应该走什么路,怎么现代化,在当时还是有共识的。

在改革初期,那些既得利益者非常抵触改革,他们怕市场的发展,怕计划经济被取代,很多人也担心市场经济会动摇社会主义基础。

邓小平的策略是不讨论,他是在保证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推动了中国的逐步开放。

提高透明度尤为关键

《华夏时报》: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没有多大变化,他的直接影响仍在继续,你认为我们是生活在“邓小平时代”还是“后邓小平时代”?

傅高义:不好说这是“邓小平时代”还是“后邓小平时代”,邓小平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但还有许多难题要克服。

《华夏时报》:你觉得考验目前领导人的政治智慧是什么?

傅高义:中国不搞改革很危险,如何继续推动改革当然需要勇气,因为中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他们必定会阻碍改革,但不改革问题会更大。目前腐败等问题已经影响到共产党的权威,如何提高透明度就尤为关键。

《华夏时报》:如果邓小平健在,你觉得他会做什么?

傅高义:他会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其实他在位的最后几年,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

《华夏时报》:是否意味着推动改革,政治强人非常重要?

傅高义:在过渡时期,需要威权主义者,因为他能突破老的制度走新的路,所以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而社会比较复杂,我认为不仅仅是中国,几乎所有转型国家都需要走法制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需要在法治下的次强人而不是强人。

《华夏时报》:你认为中国企业家和知识分子在未来将扮演什么角色,能否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力量?

傅高义:目前中国企业家很难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力量,但他们部分也在促成NGO等民间组织的发展,以后会一步步扩大,但目前我看不到改变社会弊端的力度有多大。

在30年前,美国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大学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如今很多人不这么看了。目前中国知识分子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还非常低,尤其是大学的文科教授,他们的收入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完全不匹配,也就难以在学术和文化上去创新。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