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2011年在美国出版引起轰动,被认为是了解中国当代变革最有影响力的书,也因此荣获多个图书奖,中文版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洽淡、审定,于2013年年初出版,很快就成为畅销书。
不单纯是一本人物传记
傅高义是日本及中国问题专家,他的《日本第一》曾是世界畅销书,早在1961年,傅高义就开始了对中国问题的写作和研究,他的《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一书曾获得美国学术界好评。作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因对中国事务的了解和精通而被誉为“哈佛中国先生”。
《邓小平时代》日文版5月份面市,年逾八十高龄的傅高义在飞往日本为新书做宣传、途经北京的间隙,接受了《华夏时报》的采访。傅先生虽然戴着护腰,在采访过程中却尽量保持身板挺直,力求对每个问题认真回答,但对于专业之外的提问也会狡猾略过。
在三联书店图书馆会议室,傅高义再次提到他写作《邓小平时代》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帮助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改革,至于中国学者的评价,傅高义说他能理解,因为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理解和呈现邓小平和邓小平的时代,而对于身处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当有更深切的体会。
不过,他认为自己是在尽可能真实、客观、全面地展现这个时代,而不单纯是一本人物传记。
傅高义说诚如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他的确没有对邓小平和邓小平的改革做出评价,而是试图让人理解邓小平的改革和他的行为逻辑。在傅高义看来,邓小平与其被称为中国改革“总设计师”不如称“总经理”更为贴切,因为邓小平是一个重实干的人,他并不看重“高远的理想”,而是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他的“技术高超”;他不是一个为改革而改革的人,不是改革愿望为他提供了行动动力,而是行动愿望为他提供了改革动力。
“邓小平去世十六年了,但很大程度上,我们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没有多大变化,他的直接影响仍在继续。以治国路线和人事上的延续而论,想认识这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不能不去了解邓小平。”《邓小平时代》中文译者冯克利教授认为,理解了邓小平就会理解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政治现实是什么。
帮美国人了解中国改革
《华夏时报》:《邓小平时代》先在美国出版,你在前言中也提到写作这本书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帮助美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国的改革,如果你是为中国人写作这本书,将会增加和删减什么内容?
傅高义:写作这本书的确是为了帮助美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国在这3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美国人根本就不了解中国。我认为美国人为了了解现在的中国,就应该了解改革开放那个时期是怎么回事,要理解中国是怎么改变的,就要了解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和他的行为逻辑,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是什么。
也有一些学者批评我不够客观,但我认为自己是在尽可能做到真实、客观,尽可能弄清楚和理解他的想法和行为,而不是去评判他这样做的得失,这样美国读者才会明白发生在中国的事。按照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中国经济总量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美国,如何与中国合作对美国人来说就变得非常重要。
但如果是为中国读者写作,我想我会更客观一些,更多去写邓小平的国内政策。
《华夏时报》:你对邓小平和邓小平时代给予了高度肯定。
傅高义:邓小平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改革家,他也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能从中国现实出发,不一味强调意识形态。他讲究成就,不要争论,因此能改变当时中国落后的面貌。
《华夏时报》:你认为邓小平更应该被称为“总经理”,而不应该称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原因是什么?
傅高义:他是从实干中总结经验,就像公司的“总经理”一样,比较注重效率,所以步子迈得很大,也鼓励其他人放手干,所以成效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