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国家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 王军
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之所以十几年没有大突破,最大的障碍还是根深蒂固的所有制歧视。所以,要想使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场大戏,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还需真正打破所有制歧视,使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拥有均等的机会和权利,真正让民营资本获得与其出资比例相称的话语权和投票权,释放经济持续增长的活力。为此,当前迫切需要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改革,实现不同领域的有进有退。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讨论热度持续高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国有企业、商界精英、专家学者纷纷高调表态,各说各话,从各自立场做出了各自的解读。前几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及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这一话题近期再次引爆。
那么,到底该如何认识混合所有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当前如火如荼的混合所有制、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和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从理论上看也不是什么新概念和新提法,早在十多年前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已提出,实务界也有过具体操作。
在2005年和2010年,国务院还先后出台了两个“36”条,试图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允许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但遗憾的是,一切努力似乎都不明显,一直都没有什么大突破,国企改革还是在原地打转转,民间资本面对的还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各种“玻璃门”和“弹簧门”。一会儿是央企、地方国企参股或收购民营上市公司,一会儿又是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退出。许多地方的中小型国企一度几乎一股脑儿倾其所有地都改制或转制为非公有制企业。至于有些央企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不是在思谋着如何私有化,就是在恨不得某天一早醒来就实行MBO。以至于让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几年没有大突破,时间都去哪儿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笔者认为,最大的障碍恐怕还是根深蒂固的所有制歧视。在所有制歧视下,民间资本很难获得公平、均等的机会,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随处可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始终难以形成;在所有制歧视下,民间资本的正当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民营资产的隐形和显性流失大量存在;在所有制歧视下,政府一再释放的诚意和出台的措施很难真正转化为政策红利,行政性垄断极大地挤压了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在所有制歧视下,国有资本投向已逐渐偏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这一国家目标,大踏步进入不该与民争利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市场化和过度追逐经济效益的倾向;在所有制歧视下,民间资本对新一轮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热潮,普遍处于顾虑和观望状态,很多民营企业家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谨慎心态。
因此,要想使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场大戏,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还需真正打破所有制歧视,打破限制竞争的行政性垄断,放宽市场准入,使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拥有均等的机会和权利,使他们真正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真正让民营资本进入自然垄断行业和一般竞争性领域,并且真正获得与其出资比例相称的话语权和投票权,释放经济持续增长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