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效果
进一步落实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民意决定干部命运制度将选人用人的权力直接交给广大群众,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到了干部选拔任用这一最关键的领域。老百姓反映说:“过去当家作主感觉是空的,现在是实实在在的,用谁不用谁,我们百姓说了算。”这种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提高了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选用的干部、配备的班子更具有群众性、代表性、先进性,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基层执政的群众基础。
群众得到了实惠。民意决定干部命运制度把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行为,从过去的组织要求转化成为干部自身的内在要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干部包联制度的实效进一步强化。6年来,全县累计投入20多亿元,在全县干部的努力下,为城乡群众集中办了120件实事,有效解决或缓解了群众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出行难、增收难等实际困难,群众对政府和干部作风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干部服务群众能力得到提升。民意决定干部命运制度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促使干部从过去的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把更多心思和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好事、办好事、解难题上,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得到增强,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民意决定干部命运制度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改进了干部作风,化解了民怨,凝聚了民力,由过去的信访大县变成连续多年的“三无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46.7亿元,是2007年的2.8倍,年均增长15.7%,增速由全省75位上升到22位,2012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前十名。2012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01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6元,分别是2007年的2.6倍和2.8倍,年均增长21.1%和22.5%。在安康市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中,近三年连续被评为优秀等次。2012年被中组部和陕西省委分别授予“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党委”称号。
4.媒体报道及获奖情况
民意决定干部命运制度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紫阳县组织工作的信誉度。在2012年全省民调中,我县选人用人公信度在107个县(市、区)中排名第8,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位居第3,干部工作四项指标平均值全省排名第6。与2011年相比,群众满意度等主要指标值提高了5个以上的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安康市对我县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的测评得分99.02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测评得分98.88分,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测评得分99.16分,我县这三个指标在全市十个县区均名列前茅。
紫阳县的这项改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人民日报》、新华社《领导决策信息》、《中国组织人事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网易、搜狐等多家全国主流媒体及《陕西日报》、西部网等省内媒体先后对此进行了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