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陕西紫阳县委:民意导向的干部选任新机制

1.基本情况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方面做出很大努力并有所突破,但仍然存在“少数人选少数人”的倾向,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评价体系中严重缺位。怎样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群众路线紧密结合起来,还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紫阳县委是项目的牵头组织者,县委组织部是此项工作的主体。

紫阳县地处陕南山区,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由于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虽然交通条件和通信手段发达了,干部和群众见面反而少了,干群关系淡化了。为解决这一问题,从2008年开始,县委在乡镇干部中推行 “五个一”(一本民情信息档案,一本联系通讯录,一份服务承诺书,一本入户工作日志,一张便民监督卡)包组联户机制,要求每名干部包联一个组,直接联系100户左右农户,每月至少入户一次,做到“三必到”、“五必访”(发生突发事件、邻里纠纷和婚丧嫁娶必到,产业发展大户、防汛防滑重点户、矛盾纠纷重点户、低保五保困难户、计划生育重点户必访),随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县821名镇干部与1445个村民小组、7万农户结成“包组联户”对子。方案设计看起来很完美,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绩效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干部测评、考核只在机关干部中进行,而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服务对象却没有发言权,导致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县委由此意识到,要使干部自身产生联系服务群众的内在需求,就必须想办法探索建立让民意对干部的提拔使用起到决定作用的制度。            过去的干部工作也走群众路线,但由于客观原因,接触群众的面很有限,仅局限于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当中,更重要的是难以克服人为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2012年初县上投入60多万元,成立了陕西省首家县级“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依托雅典娜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录入全县所有干部、职工、农户的固定和移动电话18万部,覆盖了93.8%的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户。社情民意调查中心24小时接听记录群众来电,全天候听取群众对县委、政府的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对于各镇和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和干部作风实行“月调查、月通报、月排名”。自中心成立以来,围绕包联干部入户率、镇领导班子满意度、村镇干部作风、惠民政策落实、公众安全感等方面,先后开展了21轮定期或不定期的民意调查。对群众满意度低于75%的镇村,中心进行回访调查,如果满意度持续走低,由县纪检、组织部门对相关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科级干部专项民主测评的结果,由组织部门直接反馈本人。在紫阳县,县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现已成为一个“权威”部门,民意调查机制成为推进干部改进作风,自觉联系服务群众的有力手段。二是增加民意权重,让民意成为决定单位考评结果、干部升迁去留的“硬杠子”。县委规定,社情民意测评结果在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分别占有10分、5分的比重,直接影响各单位年终考评的名次;对年度目标综合考核位次靠前的镇和部门适当增加后备干部推荐名额,排名靠后的则相应递减或取消后备干部推荐名额;凡拟提拔的干部,服务对象民意调查满意率低于80%的,实行“一票否决”。

经过三年多来的实践表明,扩大干部用人民主,把扩大民主贯穿干部考核评价环节,制定科学民意考评办法,使群众满意与否成为干部考核硬指标,健全和完善了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样本。

2.主要优势及特色

一是把现代调查技术运用到干部任用工作中。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增强,使得传统的登门联系群众方式局限性越来越大。我们引入雅典娜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有效克服了传统方式了解掌握民意费时费力效率不高、覆盖面有限信息量不大、真实性有限等不足之处,特别是依赖技术手段的随机性和统计分析手段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克服了人际关系带来的人为因素,确保了干部提拔任用工作中民意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是选人用人机制上的创新。长期以来,我们干部的命运几乎完全是由组织掌握的:职务由组织任命,成绩由组织考核,升降奖惩由组织决定,群众公认没有得到更好体现。民意决定干部命运制度让群众真正参与主导了干部选拔任用,使群众成为真正的“组织部长”,从而把过去干部工作中“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改变为“由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把我党的群众路线拓展到了干部工作领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陕西紫阳县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