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中国的民国确实是一场伟大的试验”
中国新闻周刊:在20世纪,迫于种种压力,清政府试图进行改革,并于1906开始了“预备立宪”,但这次改革很快就被革命所中断。你如何看待清王朝的这最后一次改革?
史景迁: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认为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预备立宪”,而是要把它放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变革浪潮之中来观察。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变得越来越开放。日本的强大给中国人很多的刺激,很多的年轻人前往那里学习,比如年轻的蒋介石。还有一些人去英国和美国学习。清朝的官僚机构也在培训新式的官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在中国的教育机构、官僚体制、运输体系、港口建设、商品制造等领域发挥作用。传教士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各种新式的技术、管理和教育改革也在进行,甚至进行了宪政试验。
总之,在20世纪之交的中国,改变和开放是一种巨大的潮流,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只是众多改革中的一次。当然,清政府的改革不只是立宪,而是包括了法律、教育、官僚机制、金融体制、关税制度等诸多领域。从长远来看,科举制度在1905年的废除,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这意味着普通人通往权力的道路被彻底改变了。读书人不再通过考试来入仕,而是到国外或国内的大学去攻读学位,他们大多成为学者等专业技术人才,中国数千年以来的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对中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中国新闻周刊:有人对清王朝立宪改革的失败感到遗憾,认为如果这次改革成功,中国在20世纪的历史可能会更加稳定,中国人可能不会遭受这么多苦难。你怎么看?
史景迁:我们在研究历史时,总是情不自禁地这样假设:“如果……会……”我想,这取决于改革在什么时候开始。
清政府如果在林则徐时期就开始变革,如果在签订《南京条约》之后就开始改革,或者在太平天国之后开始改革,结果都可能不同。我们知道,在立宪改革之前,还有戊戌变法。如果光绪更强硬,更有政治天赋,结果也会不同。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以我以后见之明来看,每次改革都会遇到诸多困难。戊戌变法的进程太快,变革的内容也太多。光绪也所用非人,康有为不是合适的变革人选,他的很多观点太激进、太理想化,容易激发矛盾。同时,外国列强的干涉也使改革难以进行。
我认为“预备立宪”确实是一种走向民主的尝试,但是走得并不远。因为只是那些有钱有权的人在关心朝廷的改革,大多数的中国人并不了解,也没有太多的兴趣。
至于这次改革的失败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我觉得这很难说。中国近代发生了这么多的改革和革命,有些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国民党、共产党和其他的组织、阶层都发动了很多次斗争,他们的目标不一、诉求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这其中充满着偶然性,既有中国自身局势的发展,也有世界政治环境的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历史,不仅仅是中国人与日本人作战的历史,也是不同的中国人在追求现代化的历史。我们如今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胜利了,但是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与失败,这其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是一个无比复杂的时代”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存在一种普世性的现代国家治理方式吗?比如权力运作的透明性、法制和民主。如果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能与之相适应吗?
史景迁:普世性的国家治理方式?我认为不存在。只存在一种很多国家都强烈认可的治理方式。权力运作的透明性?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尝试,有些国家试图这样,但是结果如何,我们并不确定。在那些尝试让权力运作透明的国家,秘密仍然存在。
最近,在克里米亚所发生的争端背后,就有很多的秘密权力运作。我们每天在报纸上,看到无数关于俄罗斯、美国等国的公开讨论,但是背后的事实到底是什么,我们并不确定。所以,透明性、法制、民主是很多国家所认可的理想化的、应然的治理方式,并不是普世性的治理方式,因为各国在具体的治理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我想,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这种治理方式是相适应的。如果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府结构和治理方式,阅读相关的古典文献,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的治理方式是很人性化的,也尊重法律。而且,中国有漫长的科举考试传统,权力之路向很多人开放,这是很难做到的。在我看来,如果存在一种普世性的原则的话,那就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放弃权力。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国家治理方式的变化?
史景迁:这很难说,我是个历史学家,更喜欢从过去得到经验。中国如此辽阔,有如此多的人口,如此复杂的外交环境,确实很难治理。在整个20世纪,中国人确实经历了如此多的困难,但是他们仍然在坚持前进。
当我阅读乾隆的资料时,我非常惊讶,这才是17世纪,他就面临如此复杂的外交环境。在北方,他要对付俄国人;在东边,他要与荷兰人打交道;在北部,他要与蒙古人周旋;在南方,他还要处理与越南的关系。但是他克服了这些困难,把国家治理得不错。我想,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难题。这是一个无比复杂的时代,信息传播和分享变得如此迅速,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恐怖主义兴起,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极端和躁动。我们整个人类需要克服这些,不仅是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