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史景迁:治理中国是件太复杂的事情

核心提示: 史景迁不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在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他对中国人命运和处境的深切理解,以及对中国曲折而艰辛的现代化之路的洞察。这个时代的中国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位78岁的老者说:“我不确定,中国太复杂,太独特,我还需要思考。”

史景迁已经来过中国很多次,每次他都有这样的感觉:一方面,中国变化如此之快,每隔几年几乎都会换个面貌;另一方面,中国似乎又没有太多的变化,在北京的某条街道的某个角落,在人们不经意间的某句话中,又依稀看见历史的影子。

但这次来华,他感受得更多的是巨大的变化。他到达北京的那天,正好赶上严重的雾霾,让他觉得“太阳似乎出不来了”;昆明的恐怖事件让他惊诧不已,“中国竟然也成为这个极端年代的一部分了”。不过,最让他惊讶的是中国人对他本人的兴趣和热情。他已经在中国“走红”多年,作为享誉西方世界的中国史学大家,他也见过无数大场面。但是,当2月28日,他在北大举行此次来华的第一场公开演讲时,看到可以容纳将近400人的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要求签名的人将他团团围住时,他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多年来,史景迁不断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生动的叙事,把中国的历史展现给西方读者。他不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在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他对中国人命运和处境的深切理解,以及对中国曲折而艰辛的现代化之路的洞察。

那么,这个时代的中国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位78岁的老者说:“我不确定,中国太复杂,太独特,我还需要思考。”

“腐败仍在一直继续着”

中国新闻周刊:清初一直是你最感兴趣的历史时期,能谈谈这个时期的治理方式吗?比如康熙和雍正的“密折”制度。

史景迁:有学者认为,这个制度最初源自满人的请安习俗。密折制度在康熙时期开始兴起。康熙晚年,密折数量大增。密折制度正式形成是在雍正初年。

在明代后期,中央政府效率低下,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但是新的管理体制又没有形成,年轻的人才难以担任高级官职。很多家族长期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腐败之风愈演愈烈。相比起来,清初的国家治理更有效。我认为密折制度是中国国家治理方式的一个重要发展,它在雍正时期达到顶峰,乾隆晚期是它的另一个巅峰期,和珅和其他大臣写了很多密折。在清代中后期,这个制度一直都存在,但是效率越来越低,保密性也越来越差,因为很多官员会保留密折的副本。毋庸置疑,密折制度对中国治理方式影响深远。它的一些原则,包括信息的集中、数据的组织与整理、公职人员的选拔、秘密的人事考察等等,对此后的中国都非常重要。

中国新闻周刊:像你所说的那样,在清初,皇帝的权力达到顶峰,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也更加隐秘。雍正利用密折制度,像侦探一样观察着国家的一切。你认为这种治理方式达到了统治者所期望的结果吗?

史景迁:可能没有。雍正是个有抱负的皇帝,他系统地保存了自己的所有记录。他利用密折制度、军机处和其他的制度不断集中权力。他不仅利用自己侦探技巧和秘密交流体系来获取信息,还用来传播自己要表达的信息。但是国家的权力仍难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中仍然有各种抱怨、流言和反抗。当然,从晚明到乾隆时期,这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常态。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信息的流通越来越便捷,国家和皇帝很难完全控制所有的信息。而且,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也使得国家的控制变得更难。从皇宫到地方,腐败都难以制止。尽管有不少官员遭到严惩,腐败仍在皇帝的身边一直继续着。

中国新闻周刊:在康雍乾三朝(1661-1789),西方主要国家的治理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英国在17世纪就终止了绝对主义(Absolutism);法国的绝对主义体制虽然在路易十四时期发展到顶峰,但是大革命已经呼之欲出;美国在建立一个全新的宪政共和国。在国家治理方面,西方在走向宪政和民主,中国的国家权力似乎越来越集中。你认可这个观点吗?

史景迁: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在17、18世纪中,全球都在发生着变动,不仅是英国、法国和美国,也包括加拿大、南非、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至于变动和发展的方向,学者们有很多研究,观点也不相同。就国家权力的集中而言,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也沿着同样的方向在发展。在嘉庆之后,清朝的国家权力已经没有那么集中了,朝廷的运作机制逐渐涣散迟钝,官僚阶层与皇族统治阶层的矛盾和冲突也在增加,官僚机构的权力越来越大。而且,很多大家族长期把持官僚机构。在地方上,也有一些豪强大族,他们大多与京城的大官有联系,在很多事情上有决定权。在太平天国之后,国家的权力更加分散,曾国藩、李鸿章等新崛起的汉族官员长期把持中央和地方的重要机构。当然,我在前面已经提及,交通的发展使得信息流通更加迅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国家权力的集中。同样的,人口的巨大增长也对国家控制提出了难题。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再回到清初——你钟爱的那个历史时期。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而且你有向皇帝进言的机会,你会在治理国家方面给他什么建议?你会建议刚刚登基的乾隆皇帝赦免曾静吗?

史景迁:这是我最喜欢的问题。如果有机会,我的确想给清初的皇帝一些建议。我希望他们更慷慨地分配食物;希望国家不要太深入地渗透和控制地方社区;我认为皇帝可以缩小行政区域,县作为一个行政级别的功能很有限,一个只有三四千人的小镇可以更好地运行;我也希望国家能打击那些因与北京有强大的联系而长期鱼肉乡里的地方大族。

当然,我也希望皇帝尽可能地听取民意。我会建议乾隆不要处死曾静。雍正是个如此残酷的人,但是他赦免了曾静,因为他对曾静有一套复杂的理解,这与他的整个执政理念是一致的,他想成为儒家圣王的代表。而乾隆处死曾静的理由很简单:他冒犯了自己的父亲。对一个统治者来说,这个理由太过浅保。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中国   史景迁   治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