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臣陈寔少年时便“有志好学,坐立诵读”,操行出众,“天下服其德”。其立身行事,正直无私,亮节高风,当时有人感叹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宁可接受刑罚的惩处,也不愿被陈氏所指责,其人格魅力于此可见。某年岁荒,有盗贼乘夜色潜入陈寔家里,伏在屋梁上,陈寔发现后,佯作不知,把儿孙们叫过来训诫说:你等若不知努力,将来就会成为梁上君子!盗贼听后连忙下地,磕头求饶。陈寔见他相貌不像恶人,便规劝他“宜深克己反善”。后来听过盗贼陈述,知他家境贫寒,便送给他绢二匹。盗贼非常惭愧,发誓从此好好做人。此事传出后,万民震悚,“自是一县无复盗窃”。范晔赞美陈寔进退之节,必中法度,“据于德故物不犯,安于仁故不离群,行成乎身而道训天下,故凶邪不能以权夺,王公不能以贵骄,所以声教废于上,而风俗清乎下也”。
缪肜少年丧父,兄弟四人原本同财共业。但各有妻室后,诸妇要求分财立户,屡有争斗之言。缪肜深怀愤叹,掩门自挝,说:“你修身谨行,学圣人之法,准备整齐天下的风俗,为何连自己的家都不能正!”诸弟与妻听了,惭愧无比,都叩头谢罪,从此敦睦相处。
王丹,西汉末年曾在州郡任职。王莽时,隐居养志,家有千金,但“好施周急”。每年农时,就载着酒肴到田间,慰劳勤快的农民。懒惰者见状,都变得异常勤快。邑中之民相互激励,最后走上共同殷富之道。遇到轻黠游荡的无业者,王丹就晓谕其父兄,让他们加以指责。家有丧事的,都会等待王丹帮助操办,乡邻都习以为常。如此十余年后,“其化大洽,风俗以笃”。
两汉帝王,多能以推行风教自任。但是疆域辽阔,仅凭帝王一人之力,殊难扭转乾坤。汉儒对移风易俗多能自觉担当,这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的具体展现。顾炎武总结兴衰存亡,尤其注重对历代风俗的考察。他说,魏晋名士倡导“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重风流而无视国家安危,其结果是“国亡于上,教沦于下”。顾炎武赞赏宋儒以名节相激励,尤其是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开启一代风气,士大夫由此“以名节为高,廉耻相尚”,所以,靖康之变时,“志士投袂起勤王,临难不屈,在所有之”,直到南宋灭亡之时,依然能“忠节相望”。
最近,东莞等地警方下大力扫除民众痛恨已久的黄赌毒窝点,此举与其说是解决治安问题,倒不如说是整肃社会风俗来得更深刻。治安是标,风俗才是本。时下,各地风俗问题不可谓少,风气下滑的趋势堪虞,此事关乎国家命脉,岂可听之任之!风俗美,社会才美;风俗坏,社会必败!这道理再简单不过。因此,今后对于官员的考察,应当将当地的风俗状况作为重要指标,风俗败坏之地的官员一律撤办。我们无法想象,一个风俗颓败的地方,也能称为文明之邦!班固《两都赋》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贾谊说:“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重拳出击以治乱象之后,应该大力提升地方官员的道德水准,否则东莞的风俗永远无法彻底扭转。推之于其它省市,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导,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栏目负责人:周素丽
●联系方式:zhsuli708@163.com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