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应形成适应改革发展的价值观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仅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转型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来说,科学规范、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价值观在凝聚社会共识,积聚全民力量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共同的价值认同基础之上,才能有集体行动。
从根本上说,价值观是解决一个社会集体行动的基本前提,它要求人们在头脑中、在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共识。这一方面,不仅中国社会意识到了,西方社会也有深刻认识。现在所谓的“普世价值”说白了就是现代西方社会把其价值观推向世界的冲动,它背后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一种社会发展方式,甚至是一种社会利益分配。为什么西方要将其它称为“普世”呢?显然,如果整个社会都认可了西方的那种价值观,那西方社会的行为模式、发展方式、利益格局就会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与紧迫性。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利于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为了我们、属于我们价值观。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价值失范、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价值观,而是还没有形成适应现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奋斗目标的价值观。因为中国社会经过三十多年的社会大转型、大变革,一些既有的价值观已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可是新的价值观还没有确立起来,于是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就像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价值迷茫、价值冲突的现象越演越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将各种思想思潮统一到符合中国社会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引、价值准则上来,让大家的行为有基本的、共同的评判标准,以凝聚社会共识,进而形成共同行动。
青年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尤为重要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民众的事,而在整个社会群体中,青年人属于价值观的培育、形成和确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不用正确的、健康的、向上的价值观引导,一些不好的价值观就会占据青年人的心灵,不良的行为也就随之而来,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前段时间,某高校的大学生竟然给舍友投毒,而且这种现象竟有了蔓延态势,以至于现在一些大学的学生毕业的时候,竟然打出标语“感谢舍友大学四年不杀之恩”。这看起来是一种调侃,但调侃背后着实让我们笑不出来,因为它体现的是当前一些大学生活严峻的客观现实,以及客观现实背后大学生价值观的一种堕落。
目前之所以把大学生当成践行社会价值观的主体人群、目标人群,主要因为他们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塑造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为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那对于他们未来走好人生之路,甚至对国家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
践行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应起导引、主导和示范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人都应该践行,但是由于不同群体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一些群体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有更多担当,更多责任和更高要求,这就是党员干部,他们应起导引、主导和示范的作用。
从本质上讲,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就是普通社会公众,他们来自于普通社会公众,他们与普通的社会公众在权利方面是没有任何差别的。但当他们选择担任国家的公职的时候,客观上就会发生身份变化,即他们就会从理论上成为社会中的先进分子。既然是先进分子,对于社会所倡导的就应该先做、多做,这样普通民众才能跟着继续往前走。尤其对一些领导干部来来讲,当他们握有公共权力、掌控公共资源的时候,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产生放大效应。
这些年一些不好的价值观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甚至已经潜移默化成为了“潜规则”。 一些党员干部甚至成为这些潜规则的实践者、传播者甚至制造者。如果党员干部不能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抵制这些潜规则的行为,那么人民群众就会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一种口号和标语,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伤害是巨大的。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希望通过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只有在全社会建立良好态势,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地在社会中确立起来。
(光明网记者 康慧珍)
专家简介:
辛鸣,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以哲学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和制度创新问题,重点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改革、政治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出版学术著作《制度论: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