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学术界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讨论(2)

张军认为,过去我国投资的增长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因而延缓了投资收益递减的速度。未来我国投资的空间还很大,而且资本存量的区域差异也使得进一步投资成为必要。我国农业人口转移还未结束,至少要持续20年。我国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现代化,还有不少于10年的快速增长期。

针对我国经济减速,国外出现了一些“唱衰中国”的声音。对此,很多学者进行了反驳。

宗寒认为,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增长,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使我国与西方在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全面发展状况、社会凝聚力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增长率在个别年份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不能因此否定我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何玉长认为,我国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国民经济具有足够的增长动力。实体经济为国家财政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持;实体经济为主使我国可以抵御虚拟经济风险、国际经济波动风险;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我国金融体系能够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前景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学术界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也进行了许多讨论。

刘诗白认为,目前世界正处于科技革命的前夜。我国要以科技创新促转型、稳增长,首先要转变高速低质的传统发展思路;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完善专利制度,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强金融对科技的支撑;同时应有效发挥政府功能,在关键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科技领域实行政府主导,实现跨越式创新。

洪银兴认为,面对资源约束、环境问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和处于国际价值链低端的严峻现实,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我国目前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外生的,即依靠从国外引进。要改变这种局面,最重要的是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作用。一方面,大力支持知识创新,重视这个创新的源头;另一方面,努力使知识创新顺利转化为技术创新。这就要求知识创新向前延伸至应用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向后延伸至知识成果孵化阶段,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顺利衔接。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学术界   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