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退出与退休,院士制度如何改?

151

上海科学会堂内,多媒体展示墙集中展示了230位院士图像。 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顾秉林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龚 克代表 (南开大学教授)

干 勇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新增院士:中科院53名、工程院51名。

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领域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成为院士,几乎是每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的科技工作者的梦想。

的确,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激光照排……在新中国每一点科学技术的进步中,院士们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几年来,“院士”这样一个荣誉称号出现的异化——利益化、权力化、终身化,以及在院士增选过程中出现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这一群体的声誉和社会公信力。而种种毫无根据的流言,也让很多不了解院士制度的公众对院士群体产生了误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这一举措将如何落实?我国的院士制度改革将向何处去?对此,记者特邀三位代表委员,畅谈我国院士制度改革。

是什么让院士制度出现异化?

记者: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的设计,院士本应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异化。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顾秉林:讨论院士退出机制之前,必须正本清源,明确“院士”只是一种终身荣誉称号,是对其科学技术成就的肯定,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现在,院士制度受到各方高度关注,一旦有人爆料任何问题,不待查实就会迅速发酵。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社会上普遍将院士神化,出现了一种“院士迷信”。在很多地方和单位,对院士赋予了太多其本不应该承担的东西,“院士”二字已经从“荣誉”衍生为“权力”,成为一个越来越奇怪的“硬通货”,这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院士一旦和利益、权力绑定,必然会出现各种扭曲。此外,我想强调一点,任何一个群体都难免会有“害群之马”,院士群体亦然。对某些院士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客观判断,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不能无限上纲上线。

 龚克:我认为,设立院士制度的本意在于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和尊重创造”,出现所谓的异化,主要是某种意义上的利益化和权力化。所谓利益,主要不是院士的个人待遇,而是本来作为个人荣誉的称号,在实际生活中却被当作了单位荣誉,成为评价——如各种评估、排名等——单位甚至向单位分配资源的考量因素,造成单位之间吸引院士、抢挖院士的乱象。同时,院士荣誉及其在特定领域中的学术“权威”身份,在实际生活中被混淆为权力符号。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个别院士涉嫌学术不端行为就对整个院士群体产生不客观的指责或判断。总体而言,院士群体是一个学术成就卓越、学术造诣较高的群体,值得我们尊重。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