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媒体应如何报道极端化事件存有分歧
对于“极端化事件容易传染,媒体传播与评论应慎之又慎”,受调查者“不太认同,公众有知道事件来龙去脉的知情权”(35.16%)排在第一位,其次依次为“非常认同,媒体应该客观,否则容易产生负面效应”(30.55%)、“非常不认同,报道新闻是记者天职”(16.71%)及“比较认同,媒体不宜过度渲染细节”(16.35%)。
公众对媒体如何报道极端化事件态度不一,一方面说明公众素质有长足进步,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公众媒介素养仍有待提高。对于此类“骇人听闻”的热点和极端社会现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必须的,否则,记者即是失职,但是怎么报、极端化事件是否具有传染性、传媒的职责有哪些,公众并不完全明了。而“您了解极端化事件来龙去脉的渠道有哪些”,近七成被调查者选择了“网络媒体,如门户网站及论坛”和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67.44%),仅有不到三成的被调查者是通过“传统主流媒体,如电视、广播及报纸”(27.81%)知晓的。
网络媒体确已成为当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及来源。但网络媒体的声音多且杂,缺乏引导,网络舆论群体中个体之间差异容易被消解,个人的认知水平也容易下降。法国著名的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曾在其名著《乌合之众》里谈到,当个人融入群体精神之中时,“从他们成为群体的一分子那刻起,博学者和不学无术者都一样没有了观察能力”。因此,对于网络舆论中出现的各种观点和声音就需要传统主流媒体来补充和引导。
由于极端化事件确实存在交叉传染的可能,因此,媒体在报道一些极端的、暴戾的、丑恶的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时,新闻媒体的理性分析、理性判断、理性报道就显得特别重要。要本着对受众负责的态度,旗帜鲜明地承担起媒体弘扬正气、鞭挞邪恶的社会责任,绝不能人为地为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而肆意炒作,渲染社会矛盾,也不能“见风就是雨”轰炸式、跟风式地扩大传播途径,激化社会情绪,要尽媒体的最大能力,降低或消减极端社会现象引发的负面影响。
极端化事件风险如何防范
受访者对于“刚性维稳易导致极端事件,应变刚性维稳为柔性维稳”的态度,“非常认同”(34.29%)和“认同”(30.98%)分列第一和第二位, “不太认同”及“不认同”的共27.2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众对过去多年因群众上访而导致的政府刚性维稳的社会反感程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刚性维稳跟严厉打击暴力恐怖袭击是两码事。)为此,中国信访制度也正在进行重大变革。2013年11月,有权威消息称,国家对各省市不再搞全国范围的信访排名、通报,有关部门确立了“把矛盾化解在当地”的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还说:“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其实只要努力维权,逐步落实公民的各项权利,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在回答“减少极端化事件,从社会层面来看,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有哪些”时,“特权过多,仇官仇富导致心理失衡”(78.92%)排在第一位,“利益失衡,社会不满情绪潜滋暗长”(78.03%)及“保障体系不健全,底层民众在挫折面前容易绝望”(77.37%)分列第二和第三位。其他依次为“利益诉求和情绪疏导渠道不畅”、“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割裂”、“缺乏互信,道德沦丧”。
特权及特权引起的腐败已是多年积累的难题,特权及特权之下的仇官仇富心态已不容忽视,党和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自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下大力气整治腐败,反“四风”也好,八项规定也好,治腐的力度、广度、深度都超过以往,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真正做到了“老虎”、“苍蝇”一起打。
综上,从科学角度而言,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发生虽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施暴者病态的犯罪心理,但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同样比较复杂。如何有效地防控风险,不是一、两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应对,才能保障社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徐艳红)
责编/刘赫 美编/于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