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和加强干部激励的有效机制
当然,这些说法、这些疑虑从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从严治吏和干部激励之间的不协调关系,监督过硬,激励过软,两者失衡的关系必然会影响到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因此,在从严治吏的背景下,更需要探索和加强干部激励及公务员激励的有效机制。目前,主要应探索和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干部队伍活力。考试录用、公推公选、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对于政府相关岗位工作绩效的提升是具有明显的意义的,原因就在于这种制度能够冲击论资排辈、工作拖沓、混日撞钟式的组织“官僚病”。
二,提升流动机制,加快干部队伍更新。要建立真正择优选优用优培优的干部录用、晋升机制,完善干部交流、锻炼、挂职、培训机制,理顺和规范公务员退出机制,通过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来提高工作绩效,增强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三,根据公务员实际需求和相关规定,合理设计工资福利浮动机制。公务员工资和福利作为一个保障要素,不在于绝对价值的高与低,而在于相对的公平与合理。公务员工资要照顾到几个均衡匹配,一是与岗位职责相均衡匹配,二是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水平相均衡匹配,三是与社会相关行业和社会总体平均工资水平相均衡匹配。福利待遇也应该着眼于需要、着眼于节约、着眼于公平、着眼于适用,在阳光监督下合理地提供。
四,完善公务员奖惩制度,优化干部监督机制。首先是完善和优化考核机制,确保考核能够反映实际工作情况。其次,奖励要与公务员的日常行为相联系,奖勤罚懒,奖善惩恶,奖能罚庸,
并且要有客观依据。三是奖惩的方式要适用有效,精神物质并重。四是奖罚制度要经常化、制度化、公平化。五是干部监督要注重经常化、有效化,确保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则止。
最后,在从严治吏与干部激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转化机制,即干部教育和自我激励机制。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干部教育工作,把从严治吏的禁令和条文变成广大公务员的普遍认同和行为规范,把组织要求变成自我内在的要求,干部外部的激励才能变成自我激励,运动式的整风才能变成公务员的常态约束。
从严治吏极大地丰富了干部激励和监督的制度内涵
从严治吏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更是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当前从严治吏,为什么需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专项活动,需要掀起廉政风暴呢?这与我国面临的国内国外的客观形势和历史使命、与我国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精神状态、与干部管理制度运转情况等诸多因素有关系。
正如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因此,“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与群众路线教育的整风运动相配套的是,党和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紧锣密鼓地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完善干部廉政监督制度和措施。就在2013年1月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还先后出台了十几个专门制度和专项通知,如《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这些通知及文件的密集出台不仅显示了党中央从严治吏的坚定决心,更明确地阐释了从严治吏的实际涵义,极大地丰富了干部激励和监督的制度内涵。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研究员)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重点课题《干部竞争性选拔公平与效率平衡研究》【课题号13AZZ01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编/马静 美编/李祥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