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打破西方中心论 实现人类之爱(2)

大全论与龙树中观哲学珠联璧合

此外,雅斯贝尔斯特别关注对龙树菩萨的大乘佛教空性哲学的研究。龙树菩萨,又译作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他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开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空性逻辑是龙树中观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这与他自己的大全论哲学逻辑学珠联璧合,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按照龙树的空性逻辑学,可思维的一切、可表述的一切均处于无差别地毁灭的思维运动过程中,恰恰在这种摧毁一切的思维运动过程中,思维通过不可名状的绝对空性,权宜性地将“万法的实像”引到直观的境地。与此相对,按照雅斯贝尔斯大全论的哲学基本操作方法,所谓“超越的方法”同样处于自我扬弃这一思维运动的过程中,恰恰在这种扬弃一切的思维运动的过程中,思维通过否定被思维的一切、撤销被表达的一切,才能体验到“大全”这一不可表达的、主客未分的、非对象性的存在自身。

由此可见,龙树的空性逻辑学与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基本操作方法具有共同的功能:通过思维消除思维,或者,在思维之中,通过思维超越思维。在此,我们不难猜测,雅斯贝尔斯对龙树的哲学,尤其是空性逻辑学,是如此牵挂和关注。

并且,雅斯贝尔斯在龙树的空性哲学中进一步解读出容忍、宽容以及无限开放性等特点,并且他还认为,大乘佛教的宽容和开放性、包容和共存精神恰恰植根于这一空性哲学中。根据他的观点,由于空性哲学基于一切事物皆空这一立场,无差别地接受一切,所以容许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并且由于对世间一切东西抱有超然冷漠的态度,所以不仅能够容忍其他宗教的生活方式和世界图像,而且能够与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世界图像共存共生、无限交往。在他看来,龙树大乘佛教空性哲学的这些特点与西方哲学中所谓“理性”概念具有思想上的相似之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雅斯贝尔斯的后期哲学中,理性是联系大全一切样式的纽带,就像龙树的空性一样,这个理性的基本特征是无限的开放性、无所不包的交往意志等。在此,可以发现龙树的空性哲学与雅斯贝尔斯的大全论之间有着密切的亲缘性和认同感。实际上,龙树与雅斯贝尔斯分别生活在东方与西方,相隔近2000年,但两人却能够跨越时空差异、宗教传统差异,追求相似的思维之路。这充分表明,尽管语言相异,文化背景不同,但东方人与西方人之间,完全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沟通与交往。

虽然雅斯贝尔斯并不是佛教徒,但他热爱佛教及东方的生存智慧,他的佛教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西方大哲学家所看到的佛教信仰的面貌,这有助于我们拓宽和深化对东方传统的理解。当然,我们也不认为,雅斯贝尔斯的佛教理解全都正确,其实,作为一个西方思想家,他也承认自身佛教理解的界限和局限性。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勇于打破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历史观,正确地指出了西方人的课题局限,竭尽所能,全力以赴,理性地认识和尊重东方与西方之间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乃至宗教信仰的明显差异。

在今日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共同历史课题是打破以“欧洲中心论”为代表的思维定式和历史观,像雅斯贝尔斯所倡导的一样,为理解包括东西方在内的世界一切文明而作出诚实的、不懈的努力。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西方中心论   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