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如何实现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2)

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方式

构建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指标与测度方法。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指标是评价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而测度方法是判断特殊教育发展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是否存在不均衡现象以及均衡发展程度的评估方式。只有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并选择合理的测度方法,才可能完整地反映和评价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进而指导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为实现特色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公平化提供依据。

制定特殊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监测机制。政府部门要承担起特殊教育工作的督导和监管责任,建立科学、有效、完善的特殊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机制,秉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优”的评估原则,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以及教育质量开展评估。同时,建立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指数(SEEI),及时了解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掌握特殊教育均衡发展趋势,并提供非均衡预警,在必要时通过政府的法律法规或行政手段,将特殊教育均衡指数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推进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保障残疾儿童、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应当采取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方式,优化配置特殊教育资源,缩小东中西部特殊教育发展差异。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东部特殊教育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结成对口支援。通过市场方式,在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等建设中,引进发达地区以及社会和民间资金的参与。

夯实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是保障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素。政府机构应制定有力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同时,制定特殊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最低标准,包括特殊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公用经费标准、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建设条件标准等。此外,还应建立明确的特殊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落实各级管理部门的财政责任。

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特殊教育均衡系统工程的核心。为了从整体上提升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应出台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壮大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优化特殊学校生师比。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通过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等手段,夯实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建立教师队伍合理流动制度,鼓励和发挥优势特殊教育学校的辐射作用,通过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流动教学等方式,带动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快速发展。

执行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是实现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制定统一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标准,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实现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建设主要包括特殊教育学校选址、规模、规划与设计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装备条件统一化,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与质量控制规范化等。在这些统一标准实施过程中,形成相对公平的特殊教育环境,为实现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特殊教育   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