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如何实现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是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14年1月2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计委、中国残联七部门发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指出,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不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偏低”,计划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笔者认为,加快我国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是现阶段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宏观层面的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是基于社会学理论,强调特殊教育均衡体系的外在形式。这一层面上的特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为,政府部门制定的特殊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体现教育均衡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并将教育均衡作为长期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从而保障残障儿童的受教育权。此外,宏观层面的特殊教育均衡,还强调特殊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包括特殊教育的规模(培养人数)和结构(培养人才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和布局结构)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即特殊教育的规模均衡发展、结构均衡发展以及区域均衡发展等。

中观层面的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是从经济学角度,强调特殊教育均衡体系的内在性、实质性内容。该层面的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反映了特殊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包括特殊教育硬件的均衡发展和软件的均衡发展。特殊教育硬件的均衡发展,主要包含生均经费投入、校舍面积、图书资料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基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还需强调特殊教育学校在诸如专用教室数量(包括语训室、各类实验室等)、无障碍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康复器械特色资源的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软件的均衡发展,包括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层次、专业水平以及学校管理理念等软性资源的均衡配置,此外,还需特别强调特殊教育教师的学科背景以及相关技术服务教师(如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体育治疗师等)的合理配置等。

微观层面的教育均衡是更深层次的教育均衡,在整个均衡体系中体现了教育学的特点。该层面的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包括特殊教育目标均衡和特殊教育质量均衡。特殊教育目标均衡即实现特殊教育培养目标的均衡,要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弥补其缺陷,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此为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特殊教育质量均衡包括课程和教学过程内部的均衡发展。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科知识、职业技能、康复训练等课程应合理安排,传统教学法与生态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应有效结合且均衡搭配。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特殊教育   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