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作秀式”心理健康教育遗患无穷(2)

应试教育之下,教师“没空”与学生谈心

沈之菲是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心理研究室主任,她在2012年对上海17个区县1020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过调查和访谈。

结果显示,中小学校里专职教师所占比例不多。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在高中占71.2%,初中35.4%,小学仅7.6%。由于兼职教师48.1%要承担学科教学,23.4%要当班主任,13.2%做行政工作,根本没有精力将主要工作放在心理辅导工作上,形同虚设。

但根据沈之菲早前的调研,上海的中小学生目前最大的压力除学习压力外,人际交往压力排在首位。也就是说,学生对心理服务方面的需求,未能得到及时满足。

沈之菲告诉记者,上海的中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水准正在逐年提高,素质并不差。但一个重要问题是,老师虽然有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质和水准,但他们接触学生的时间太少,“课程排得满满的,空闲时间被各种培训、进修占据,哪有时间跟孩子们谈心?”

沈之菲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会儿,中小学校的班主任都会在放学后“拖堂”,免费给孩子们补习功课,有的学校干脆把这种“拖堂”变成名正言顺的“晚托班”,“那时候,最常见的情形是,老师一边给孩子辅导功课,一边跟孩子谈心”。

现如今,这样的情形已经很少见了。“现在都讲职业化、商业化,提到老师,不是说他对孩子多好、多么关心孩子,而是说他得了什么奖、是不是特级教师。”沈之菲说,在压根儿没空跟孩子交流的情况下,哪怕是一个高级心理咨询师、一名心理学教授,也只是摆在学校心理咨询室里的一盆“假花”而已。

华师大副教授、青少年正面成长问题专家韩晓燕在上海的梅陇中学以及苏州、常州、扬州、上海四地的田家炳中学推进“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每进驻一所学校,她都严格要求学校正校长把关建立团队,要求每星期必须腾出一节共创课程,要求学校提供一支授课队伍。

加入到授课队伍中的老师,都是自愿报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兴趣的老师,“哪怕是数学老师、体育老师,只要他有兴趣,愿意抽出时间来做课题,都可以”。

韩晓燕告诉记者,事实证明,那些充满热情的数学老师、体育老师、计算机老师做得并不比专业的心理老师、德育老师来得差。在最先试验的上海市梅陇中学,4个试验班3年实践下来,效果显著,“这4个班级学生的行为问题相对比较少,而且因为学生学会了设立目标、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能力,中考成绩也较前几年毕业生要好。”

试点结束后,梅陇中学校长专门拿出两个教师编制,聘请了两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入驻学校。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