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高端访谈:吴敬琏纵论深化改革的三大障碍

核心提示: 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货币超发,并不是囤积房产,投资买房如果没有钱怎么投机呢?房价的涨和跌都由供求关系决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肖翊|摄

● 意识形态中的苏联模式障碍

● 特殊既得利益群体的障碍

● 旧体制所造成的障碍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 | 北京报道

2014年2月10日,初雪后的北京风和日丽,钓鱼台国宾馆5号厅内“大腕云集”,“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4年会”召开。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等齐聚一堂。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突破难点,推动改革”。针对要改革就必须牺牲发展速度、必须付出代价的观点,与会的许多专家认为,改革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替代关系,改革将突破前进道路上的诸多难点问题,将带来收益、带来红利、带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在会场上,吴敬琏几乎是被记者们团团包围。记者们期望他能回答诸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关键点和难点,如何防范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养老体制改革,房价调控等大家关心的问题。

而论坛前一天,吴敬琏刚结束一个多月的行程从美国回到中国。论坛主办方担心84岁高龄的他会被时差所累,但吴敬琏不仅听完了全部的演讲和讨论,还身体力行地接受了若干采访并作了大会发言,一直坚持到近晚上7点才离去。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会议间隙专访了吴敬琏,吴敬琏告诉记者,他在美国的时候去听了一节高中的经济学课,感触很深,人家讲的是最基本的概念,因为经济学就是要研究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经济学家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我们的研究来帮助政府选定最有效、最迫切需要、最容易见效的措施。”吴敬琏说。

推进改革,防范系统性风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新思路、新举措。在明确提出改革对象和目的之后,如何设计改革的路径,成为当下最受瞩目的问题。对此吴敬琏表示,我们正站在历史的入口,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设计,大家期盼已久,要用“思想的力量激活经济社会制度创新”。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