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治史的启示
如何在史学研究中做到弘扬人道和理性呢?茅先生一方面亲自实践,给后学树立了榜样,另一方面总结一生治学经验,大力推崇坚持这样做的史学家,给人们以启示。全书的第一篇笔记是《60年读史的基本启示》,最后一篇笔记即第二十篇是《学习<罗尔纲全集>的体会》,这种匠心的安排,就反映了茅先生对后学的殷切期望。
茅先生在第一篇笔记《60年读史的基本启示》中总结了五条启示,这也是他一生治史的经验总结,也是弘扬人道和理性的有效途径。
第一条启示:历史研究的“相对真理性”。茅先生认为,由于人的主观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特别是由于历史材料掌握得不全面和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的局限,历史学家所有的历史研究的成果往往只是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因此后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超过前代学者,也就成为正常的现象。基于这种认识,他主张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口号,改为“修正错误,坚持真理”,认为这样才能在相对真理的长河中,逐步向绝对真理靠近。
第二条启示:“实事求是”——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茅先生认为,研究历史没有指导思想是不可思议的。同时,他又主张研究历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分层次的,最高层次,亦即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同时,茅先生认为阶级分析法适用于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同时又指出以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历史也必须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绝对化、简单化。茅先生对阶级分析法的辩证态度,在当下是需要勇气的,也是让人感佩的。
第三条启示:扩大知识面、增强思辨能力与历史研究。茅先生认为,要准确、深入地认识历史,还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结构和正确的思维方法。茅先生的这一看法,可以说击中了当前史学界的时弊。
第四条启示:培养“打破砂锅璺(问)到底”的毅力。茅先生认为,学术研究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必须付出巨大的精力,长期奋斗,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果。
第五条启示:提高人生哲学水平与历史研究。茅先生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提高人生哲学水平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学者所具有自己的人生观,也就是他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观点;第二方面,学者研究历史——“做学问”,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专心致志,要摆脱一切“私欲”的干扰。
茅先生对能够坚持做到人道与理性并举的史家非常推崇。他认为史学大家罗尔纲先生就是这样的学者。在高度褒扬罗先生的学术风采同时,同样不为贤者讳,指出了罗先生的学术不足。茅先生对罗先生的态度,充分反映了他“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性精神,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大学特学的。
作为后学,我是没有资格品评茅先生的大作的,还请茅先生批评。最后祝茅先生学术长青,学术精神常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